概要: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也。”总之,“朋”与今天之“朋友”含义不同,尤其不指“朋党”之朋、“酒肉朋友”之朋,以及“狐朋狗友”之朋。3.“说”与“乐”的区别 “不亦说乎”的“说”和“不亦乐乎”的“乐”都有“高兴”“快乐”之义,但又有不同。《论语集注》引程子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乐由悦而后得。”据此,“乐”比“说”的程度明显为深。4.知 对这个词的理解最为关键。目前各种参考资料都释为“了解”,不当。如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以解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难道不是君子吗”,那么,差不多每个人,都曾被许多人不了解,但我们也没有因此而怨恨。这样说来,我们都可称为“君子”了。照此理解,“君子”的标准岂不太低?这种理解,关键错在“知”字。《论语正义》这样解释:“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己学有成举用之也。”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两点:第一,“人不知”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君卿大夫”,即当权者。第二,“知”也不仅是一般的“了解”和“知道”,还要“举用”,含有赏识、重用的意思。它和“知遇之恩”“与君相知”的“知”同义。这一句的正确理解应是:有学问
《论语》“学而时习之”章备课指要,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总之,“朋”与今天之“朋友”含义不同,尤其不指“朋党”之朋、“酒肉朋友”之朋,以及“狐朋狗友”之朋。
3.“说”与“乐”的区别 “不亦说乎”的“说”和“不亦乐乎”的“乐”都有“高兴”“快乐”之义,但又有不同。《论语集注》引程子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乐由悦而后得。”据此,“乐”比“说”的程度明显为深。
4.知 对这个词的理解最为关键。目前各种参考资料都释为“了解”,不当。如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以解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难道不是君子吗”,那么,差不多每个人,都曾被许多人不了解,但我们也没有因此而怨恨。这样说来,我们都可称为“君子”了。照此理解,“君子”的标准岂不太低?
这种理解,关键错在“知”字。《论语正义》这样解释:“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己学有成举用之也。”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两点:第一,“人不知”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君卿大夫”,即当权者。第二,“知”也不仅是一般的“了解”和“知道”,还要“举用”,含有赏识、重用的意思。它和“知遇之恩”“与君相知”的“知”同义。这一句的正确理解应是:有学问、有才能却不被当权者赏识和重用,在这种情况下不怨恨,难道不是君子吗?
三、孔子的“治学三境界”
从表面看,三句话各自独立,没什么联系。其实,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决不会说话不讲逻辑,没有条理;《论语》的编著者中有子思这样的大师级学者,他们也决不会把互不联系的三句话随便地放在一起。仔细研究后就会发现,这三句话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治学的“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初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第一境界,就是这种“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浅境界。提升的方法,就是要有“友”,有“朋”,通过同“友”“朋”的讲谈、研讨和论辩,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于是大家的学问、思想渐渐进入新的境界。这种境界,正如《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中列坐其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现代人组织各种“学会”和“研讨会”,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种境界。
对这两个境界,《论语正义》这样解释:“‘时习’是成己,朋来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验己之修功,又得以教学相长之意。”由此我想,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不妨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孔老夫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提倡并实行的学习观念。
最难达到的是第三境界。学问有相当造诣之后,却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当不了官,发不了财,评不上职称……,然而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成的“君子”了。
第三境界实际上说的是才与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我理解,一方面,做学问者要经过“人不知”的磨练才能有所成就。想想看,孔、孟、老、庄、墨这些思想的巨人,哪个不是被当政者所“不知”呢?如果他们官高爵显,都弄个司寇之类的职位一直做上去,中国的思想史恐怕就要暗淡很多。如果施耐庵、罗贯中不是生在那个“九儒十丐”的年代,如果吴敬梓、蒲松龄能科场得意,如果曹雪芹一直过着玉粒金莼噎满喉的贵族生活,文学史上大概也不会有六大名著。另一方面,孔子强调“人不知”时要“不愠”,也就是保持一种澹泊宁静的心态。做学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如果在人生的不顺、社会的不公面前牢骚太盛,心理太不平衡,一“愠”而弃学从政从商,或者一“愠”而消极怠惰,失去奋斗的高标,还能在学问上有什么成就?
只有那些心灵超脱尘俗,不为繁华所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才能在学问上达到高境界,同时也在心灵上达到高境界。程颢有诗述怀:“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豪雄男儿,正是孔子第三境界之“君子”。
王国维的“三境界”,是只限于治学,最多是限于成就事业而言的,而孔子的“三境界”,已经超出了这一范畴,把治学和修身都包括在内,并以治学和修身的结合为最高境界的。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