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论语》《孟子》选读《仁者爱人》教学设想(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正文

《仁者爱人》教学设想(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02-27 13:16:3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论语》《孟子》选读   阅读:68791

概要: 感受“仁者”的温度——《仁者爱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2、名句背诵:背诵1.6、5.26两章 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 4、思考领悟:领会“仁”的具体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领会“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2、 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 那么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板书“仁者爱人”) 二、说文解字,切

《仁者爱人》教学设想(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感受“仁者”的温度

——《仁者爱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2、名句背诵:背诵1.6、5.26两章

          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

          4、思考领悟:领会“仁”的具体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领会“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

2、  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   那么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板书“仁者爱人”)

   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www.88haoxue.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88haoxue.com

   1、解字: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仁学”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PPT)

   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PPT)               ——南怀瑾《论语别裁》

2、仁,就是爱别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儒家思想最精髓的东西,亦即讲“仁”俗话说:“智者可赞,而仁者则可敬也!”

  智者,是头脑聪明,善于了解别人的人与智者相比,仁者的内心是温柔的,他不仅爱自己,更爱别人仁者就像一位宽容慈祥的长者,他能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甚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所以,仁者更令人敬佩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亦即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会想到让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会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实现仁义最好的办法(PPT)         ——于丹《论语心得》

3、小结:由此可见,仁的本质就是爱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以人为本

三、整体感知,理解“仁”的具体表现,感受仁者的温度

1、公元前460多年的某一天,孔子在和弟子讲学的时候,谈到了人的志向,于是就有了一段著名的对话请大家朗读5.26 章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5.26章)思考:品读三人的对话,想一想他们分别有怎样的人格特征?尝试以因声求气之法感受不同的人物情态并思考师生三人各言其志,有什么不同?

明确: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

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乐以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强调在物质上的共享,以此体现出“爱人”之心,表现出对“仁”的追求

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像孔子所说:“其心三月不违仁”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

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属,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由此看来,孔子的胸怀博大,境界更高 

所以朱熹引用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清·刘宝捕《论语正义》说:

窃谓子路重伦轻利,义者之事也

颜子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仁者之事也

夫子仁覆天下,教诚爱深,圣者之事也      (PPT)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少者代表年龄上的大众,朋友则代表人际关系上的大众,这三者不就是芸芸众生的代表,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这种情怀在以下哪些章节中同样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品读10.17、7.9、15.42、9.10四章)

3、齐读1017章,你感受到怎样的为人之道?(问人)

第六章中的“不问马”的解读:在《论语》里,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古代文献中提及的“六牲”,郑玄注为:马、牛、羊、猪、狗、鸡可见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位居上古祭祀“六牲”之首,因此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有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例如《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乘肥马,即乘肥壮之马所拉的车”

“马是国之大用”,就在于它是春秋时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价值有逾于今日之轿车,而且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够享受的《礼记·曲礼下》:“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可见,车马数量,还是衡量士财富的一个标准许倬云《周人的生活》一书中认为:“车马在西周,除了实用意义外,还有礼仪的意义一个贵族能使用的车马数量及其装饰,都按等级而增减一国一家能动员的兵车数字,反映的不仅是兵力强弱,也说明其掌握资源的大小”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马都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财富甚至是地位的象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
》《《仁者爱人》教学设想(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