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课文全解» 正文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课文全解

[02-27 18:51:55]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阅读:68675

概要:我是在学校跟一位姓吴的老师学的木刻,我那时是很自命不凡的,认为既然刻了木刻,就算是有了一个很好的倾向了。听说金华和丽水的一个木刻组织出现,就连忙把自己攒下来的一点钱寄去,算是入了正道,就更是自命不凡起来。而且还就地收了两个门徒。堪惋惜的是,那两位好友其中之一给拉了壮丁,一个的媳妇给保长奸污受屈,我给他俩报了仇,就悄悄地离开了那个值得回忆的地方,不能再回去了。在另一个地方遇见了一对夫妇,他们善心地收留我,把我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这个家真是田园诗一样善良和优美。我就住在他们极丰富的书房里,那些书为我所有,我贪婪地吞嚼那些广阔的知识。两夫妇给我文化上的指引,照顾我受过伤的心灵,深怕伤害了我极敏感的自尊心,总是小心地用商量的口气推荐给我的系统性的书本。 ‘“你可不可以看一下威尔斯的《世界史纲》,你掌握了这一类型的各种知识,就会有一个全局的头脑。你还可以看看他写书的方法……”“我觉得你读一点中外的历史,文化史,你就会觉得读起别的书来更有本领,更会吸收……”“……莱伊尔的《普通地质学》和达尔文《在贝尔格军舰上的报告书》之类的书,像文学一样有趣,一个自然科学家首先是个文学家这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课文全解,标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我是在学校跟一位姓吴的老师学的木刻,我那时是很自命不凡的,认为既然刻了木刻,就算是有了一个很好的倾向了。听说金华和丽水的一个木刻组织出现,就连忙把自己攒下来的一点钱寄去,算是入了正道,就更是自命不凡起来。而且还就地收了两个门徒。

堪惋惜的是,那两位好友其中之一给拉了壮丁,一个的媳妇给保长奸污受屈,我给他俩报了仇,就悄悄地离开了那个值得回忆的地方,不能再回去了。

在另一个地方遇见了一对夫妇,他们善心地收留我,把我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这个家真是田园诗一样善良和优美。我就住在他们极丰富的书房里,那些书为我所有,我贪婪地吞嚼那些广阔的知识。两夫妇给我文化上的指引,照顾我受过伤的心灵,深怕伤害了我极敏感的自尊心,总是小心地用商量的口气推荐给我的系统性的书本。 ‘

“你可不可以看一下威尔斯的《世界史纲》,你掌握了这一类型的各种知识,就会有一个全局的头脑。你还可以看看他写书的方法……”

“我觉得你读一点中外的历史,文化史,你就会觉得读起别的书来更有本领,更会吸收……”

“……莱伊尔的《普通地质学》和达尔文《在贝尔格军舰上的报告书》之类的书,像文学一样有趣,一个自然科学家首先是个文学家这多好!是不是?”

“……波特莱尔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多聪明机智,是不是,但他的精神上是有病的,一个诗人如果又聪明能干,精神又健康多好!”

“不要光看故事,你不是闲人;如果你要写故事,你怎么能只做受感动的人呢?要抓住使人感动的许许多多的艺术规律,你才能够干艺术工作。你一定做得到……”

将近两年,院子的红梅花开了两次,我背着自己做的帆布行囊远远的走了,从此没有再回到那个温暖的家去。他们家的两个小孩都已长大成人,而且在通信中知道还添了一个美丽的女孩。这都是将近四十年前的往事了。我默祷那些活着的和不在人世的善良的人过得好,好人迟早总是有好报的,遗憾的是,世上的许多好人总是等不到那一天……

在两位好人家里的两年,我过去短短的少年时光所读的书本一下子都觉醒了,都活跃起来。生活变得那么有意思,几乎是,生活里每一样事物,书本里都写过,都歌颂或诅咒过。每一本书都有另一本书作它的基础,那么一本一本串联起来,自古到今,成为庞大的有系统的宝藏。

以后,我拥有一个小小的书库,其中收集了从文表叔的几乎全部的著作。我不仅明白了他书中说过的活,他是那么深度地了解故乡土地和人民的感情,也反映出他青少年时代储存的细腻的砚察力和丰富的语言的魅力,对以后创作起过了不少的作用。对一个小学未毕业的人来说,这几乎是奇迹;而且坚信,人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只身来到上海,生活困难得相当可以了,幸好有几位前辈和好友的帮助和鼓舞,正如伊壁坞鲁说过的:“欢乐的贫困是美事”,工作还干得颇为起劲。先是在一个出版社的宿舍跟一个明友住在一起,然后住到一座庙里,然后又在一家中学教音乐和美术课。那地方在郊区,每到周末,我就带着一些刻好的木刻和油画到上海去,给几位能容忍我当时年青的狂放作风的老人和朋友们去欣赏,记得曾经有过一次要把油画给一位前辈看看的时候,才发现不小心早已把油画遗落在公共汽车上了,生活穷困,不少前辈总是一手接过我的木刻稿子一手就交出了私人垫的预支稿费。一位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写过这样的话,“大上海这么大,黄永玉这么小”,天晓得我那时才二十一岁。

我已经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他的毛笔蝇头行草是很著名的,我收藏了将近三十年的来信,好几大捆,可惜在令人心疼的前些日子,都散失了。有关传统艺术系统知识和欣赏知识,大部分是他给我的。那一段时间,他用了许多精力在研究传统艺术,因此我也沾了不少的光,他为我打开了历史的窗子,使我有机会沐浴着祖国伟大传统艺术的光耀。在一九四六还是四七年,他有过一篇长文章谈我的父母和我的行状,与其说是我的有趣的家世,不如说是我们乡土知识分子在大的历史变革中的写照,表面上,这文章有如山峦上抑扬的牧笛与江流上浮游的船歌相呼应的小协奏,实质上,这文章道尽了旧时代小知识分子,小山城相互依存的哀哀欲绝的悲惨命运。我在傍晚的大上海的马路上买到了这张报纸,就着街灯,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眼泪湿了报纸,热闹的街肆中没有任何过路的人打扰我,谁也不知道这哭着的孩子正读着他自己的故事。

朋友中,有一个是他的学生,我们来往得密切,大家虽穷,但都各有一套蹩脚的西装穿在身上。记得他那套是白帆布的,显得颇有精神。他一边写文章一边教书,而文章又那么好,使我着迷到了极点。人也像他的文章那么洒脱,简直是浑身的巧思。于是我们从“霞飞路”来回地绕圈,话没说完,叉从头绕起。和他同屋的是一个报社的夜班编辑,我就睡在那具夜里永远没有主人的铁架床上。床年久失修,中间凹得像口锅子,据我的朋友说,我窝在里面,甜蜜得像个婴儿。

那时候我们多年轻,多自负,时间和精力像希望一样永远用不完。我和他时常要提到的自然是“沈公”,我以为,最了解最敬爱他的应该是我这位朋友。如果由他写一篇有关“沈公”的文章,是再合适也没有的了。

在写作上,他文章里流动着从文表叔的血型,在文字功夫上他的用功使当时大上海许多老人都十分惊叹。我真是为他骄傲。所以我后来不管远走到哪里,常常用他的文章去比较我当时读到的另一些文章是不是蹩脚?

在香港,我呆了将近六年。在那里欢庆祖国的解放。与从文表叔写过许许多多的信。解放后,他是第一个要我回北京参加工作的人。不久,我和梅溪背着一架相机和满满一皮挎包的钞票上北京来探望从文表叔和婶婶以及两个小表弟了。那时他的编制还在北京大学而人已在革命大学学习。记得婶婶在高师附中教书。两个表弟则在小学上学。

我们呢!年青人到了家,各穿着一套咔叽布衣服。充满了简单的童稚的高兴。见到民警同志也务必上前问一声好,热烈地握手。

表叔的家在沙滩中老胡同宿舍。一位叫石妈妈的保姆料理家务。我们发现在北方每天三餐要吃这么多面食而惊奇不止。

我是一个从来不会深思的懒汉。因为“革大”在西郊,表叔几乎是“全托”,周一上学,周末回来,一边吃饭一边说笑话,大家有一场欢乐的聚会。好久我才听说,表叔在“革大”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日子。他被派定要扭秧歌,要过组织生活。有时凭自己的一时高兴,带了一套精致的小茶具去请人喝茶时,却受到一顿奚落。他一定有很多作为一个老作家面对新事物有所不知,有所彷徨困惑的东西为将要舍弃几十年所熟悉用惯的东西而深感惋惜痛苦。他热爱这个崭新的世界,从工作他正确地估计到将有一番开拓式的轰轰烈烈,旷古未有的文化大发展,这与他素来的工作方式很对胃口。他热爱祖国的土地和人民,但新的社会新的观念对于弛这个人能有多少了解?这需要多么细致的分析研究而谁又能把精力花在这么微小的个人哀乐上呢?在这个大时代里多少重要的工作正等着人做的时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课文全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