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假如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说: ‘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深渊,又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第二则分析:讨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 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道德,以绝私欲。四、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师设题生回答)指名学生朗读并思考: (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
《朱子语类》教案详案,标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第二则分析:讨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
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道德,以绝私欲。
四、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师设题生回答)
指名学生朗读并思考:
(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朗读二则三则。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朱熹的弟子问他:“现在应当读什么书?”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的呢?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让我们来学第三则。
翻译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一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自己,是要求得别人了解自己,还是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的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和充实自己,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装点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虽然这是对当时的梁惠王说的,但是,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已经认识清楚这个问题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二、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三、理解文意。
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问题
2、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四、朗读全文,师简单总结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上一篇:《朱子语类》三则·译文(翻译)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