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教 案课 题荷蓧丈人课型新 知 课教学目标①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指导学生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主要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特点。③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时间、时数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手段、方法提问法、讲授法、朗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正课回顾前课所学知识:(投影示)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高度洞察力的政治家,他曾在我们所学的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提出的政治主张(生背)(投影示
《荷蓧丈人》表格式教案2,标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教 案
课 题
荷蓧丈人
课型
新 知 课
教学目标
①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指导学生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主要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特点。
③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时数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手段、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朗读法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正课
回顾前课所学知识:(投影示)
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高度洞察力的政治家,他曾在我们所学的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提出的政治主张(生背)(投影示:仁义之政)未达到这一目标,孔子带领他的学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大胆的探索,表现出极高的政治热情。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荷蓧丈人》中我们便可以了解孔子对政治所持的态度。
二、正 课
1、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
据《史记》记载,本文所记之事发生在鲁哀公五年孔子去蔡国的途中。当时他已62岁,离开鲁国已八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等国,历经磨难,有几次险些被杀。孔子带领弟子积极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各国国君却不予采纳。
2、听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小声跟读(播:朗读录音) 2学生齐声诵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用法及所涉及的古代文学常识(投影示)
1多音字:荷hè:“扛”或“挑”
食sì:动词,给……吃
2通假字:见其二子焉:见通现,使……现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返回
3本文涉及的古代文学常识:
“五谷”:指五种农作物,普通的说法就是指稻、黍、稷、麦、菽。例如“五谷丰登”
“丈人”:古代对老人或前辈的通称。引申为“岳父”的特称,沿用至今。“丈人”有作为“家长”、“主人”的称谓,司马迁《史记》中就这样用过。
“大伦”:指社会中的君臣关系。“五伦”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封建社会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第一自然段译为白话文(注意:文言文中常有句子省略的现象,翻译时要把省略的部分补上)
例:“子见夫子乎”(缺少定语)按当时的语言习惯,学生对长者自称是常称之为“小子”,因此完整的句子为“子见(小子之)夫子乎”
5、学生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质疑:第一自然段属叙事部分,着重写荷蓧丈人的言行,从这些言语和行动中我们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呢?你能看出荷蓧丈人对孔子积极参与现实的态度是怎样的吗?你能推断出荷蓧丈人是个怎样的人吗?(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可能产生的疑问“1为什么丈人讥讽子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子路为何恭敬地拱手站立;3丈人为何邀子路回家并待之犹如上宾;4当子路奉师命返回拜见丈人时,丈人为何刚巧出门?”
荷蓧丈人不赞成孔子积极参与现实的政治态度,他讥笑子路,但他懂得长幼之节,所以估计子路会再来便事先避开了,这样写的目的是—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丈人是一个隐士,是一个教养的人,很可能是道家学派的一员,因为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隐居避世,顺乎自然,主张小国寡民。他们认为社会的混乱是无法整治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不如袖手旁观,落个清闲,所以在他们看来,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政治天下,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