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8(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正文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8(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09-27 14:15:0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68130

概要:1937年12月28日 夜间 注释:絮聒:xù ɡuō, 也作“聒絮”, 亦作“ 絮咶 ”。亦作“ 絮刮 ”。唠叨;吵闹) 暴戾(lì):残暴,凶狠。朗读。首先全班散读,再全班齐读,最后男生小组读。 本诗表现的是1937年那个特定年代正承受苦难的中国人民,要把握好读诗的情感。另外注意复沓的主旋律以及诗句长短交错所形成的韵律节奏,长短句(一字句、三字句与长句)变换时形成的情感起伏。例如“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诵读时要注意语流音变,把握4点——语速、语调、停顿、重音,尤其注意标点符号的深意。重点字词——絮聒(xù ɡuō)、后裔、蓬发垢面、暴戾、蜷伏、啮啃、饥馑。插入问题:全诗共绘有几幅画面?【点拨】5幅画面。“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反复出现4次,是全诗背景,既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连接四幅画面,又由于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营造出了一种复沓咏叹的悲壮风格,然后共分“马夫苦行”(③④节)、“弱妻失护”(⑦)、“老母流离” (⑧)、“耕者乞援”四幅画面。点评男生小组读 小组交流最被震撼的一幅画面,并介绍为什么令自己震撼。【点拨】每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8(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标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1937年12月28日 夜间     注释:絮聒:xù ɡuō, 也作“聒絮”, 亦作“ 絮咶 ”。亦作“ 絮刮 ”。唠叨;吵闹)   暴戾(lì):残暴,凶狠。

朗读。首先全班散读,再全班齐读,最后男生小组读。 本诗表现的是1937年那个特定年代正承受苦难的中国人民,要把握好读诗的情感。另外注意复沓的主旋律以及诗句长短交错所形成的韵律节奏,长短句(一字句、三字句与长句)变换时形成的情感起伏。例如“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诵读时要注意语流音变,把握4点——语速、语调、停顿、重音,尤其注意标点符号的深意。重点字词——絮聒(xù ɡuō)、后裔、蓬发垢面、暴戾、蜷伏、啮啃、饥馑。

插入问题:全诗共绘有几幅画面?

【点拨】5幅画面。“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反复出现4次,是全诗背景,既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连接四幅画面,又由于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营造出了一种复沓咏叹悲壮风格,然后共分“马夫苦行”(③④节)、“弱妻失护”(⑦)、“老母流离” (⑧)、“耕者乞援”四幅画面。

点评男生小组读  小组交流最被震撼的一幅画面,并介绍为什么令自己震撼。

【点拨】每幅画面具有出彩之处。

背景画面(①⑥⑨节及11节后半)运用的比喻十分新奇与妥当,把风比作紧紧跟随、伸出寒冷指爪拉扯行人衣襟、不停絮聒的老妇,给人一种阴森之感

幅画面(③④节)对农人的外貌描写:“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你要到哪儿去呢?”——“你能去哪儿呢?”无家可归)

幅画面(⑦)农妇(弱妻)的“垂着头”“蓬发垢面”、家被烧、夫离去、受尽刺刀的戏弄(陷入“死亡的恐怖担忧恐惧

幅画面(⑧)的“年老的母亲们‘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如何——不知去向);

幅画面(⑩)的“绝望的污巷”、“朝向阴冷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双臂”( 向天乞援)。

这四幅画面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特点?

【明确】四幅画面,如版画般,充满力度,特点极其分明,但又不是白描般的追求丝丝入扣。从“男女老少”的不同层面,“由北至南”,循序渐进地再现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流离失所——失去依靠——不知去向——向天乞援。画面中的“男女老少”是当时中国老百姓的代表。四幅画面就是当时劳动人民苦难的浓缩,也是中国社会黑暗的写照

文章脉络

    全诗12节:

第1、2节交待了贯穿全诗的总背景: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风凛冽。

第3、4节描绘了“马夫苦行”这幅画面,诗人不但见证痛苦,还感同身受,亲自经历。

第5节第一次复现诗歌背景,既是对上节的总结,也为下文铺垫。

第6、7节描绘了“弱妻失护”、“老母流离”两幅画面。

第8节第二次复现诗歌背景,既是对上节的总结,也为下文铺垫。

第9节描绘了“耕者乞援”这幅画面。

第10节总结中国的苦难。

第11节第三次复现诗歌背景,与第1节构成回环。

第12节直接展现了诗人一片赤子情怀。

赏析诗中物象及画面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诗句,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瀚海阑干百丈冰,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这些诗句中的“雪”既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本首诗中的“雪”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诗中的“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自然环境的表象),也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当时局势的象征)。

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这两句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效果?

【明确】如此开头,一是切题;二是为全诗奠定了凝重、沉郁的基调。

 四次出现,是全诗背景,既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又是反复咏叹主旋律,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基本情绪和反复出现的“主题”。第一次交待了贯穿全诗的总背景;第二、三次既是对上节的总结,也为下文铺垫;第四次与第开头构成回环。同时又连接四幅画面,又由于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营造出了一种复沓咏叹的悲壮风格。“雪”既写出了彼地的自然环境,指现实中的降雪,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又道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雪”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是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从情感表达上成为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从篇章结构上是全诗结构的骨架,串连起多个画面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作用小结:A切题;B基调C主题D线索E骨架

诗中有不少句子对物的描写转化成对人的描写,如“”“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饥馑的大地”“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等,其中蕴涵什么意味?

【明确】这样的诗句,不仅是对自然物以意象化的表现,而且这意象本身便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色彩。风像老妇的指爪在拉扯行人的衣襟,大地会伸出颤抖的两臂乞援,这些状态都扩展为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情景的暗示,扩展为对一种普遍性的激愤情绪。这种意象浮雕一样呈现在人们脑际,使诗的语言力度极大地增强,成为扣击人们心灵的重锤。在那样一个沉闷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悲惨的岁月,是需要这样的重锤才能震撼某些麻木的灵魂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8(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