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奴性》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读)» 正文

《奴性》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读)

[02-27 19:36:5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阅读:68310

概要:爱中之恨人生中缺少的东西,也是人们最执著地追求的东西。缺少母爱温暖的人,最渴求母亲的怀抱。在纪伯伦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母亲”的意象。他笔下的母亲与“祖国”的形象相叠合,往往从对祖国的爱来歌颂母亲。在著名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中,他是这样抒写对“母亲”的深情:“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抚慰和人的心灵中所有的亲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在悲伤时,她是慰籍;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宥的源泉。谁要是失去了母爱,就失去了他的头所依托的胸膛,失去了为他祝福的手,失去了保护他的眼睛……”这就是一个游子心目中的母亲──祖国的价值和意义。纪伯伦当然对她非常珍爱,为她梦牵魂绕。他曾以同样的激情和梦幻般的想像,描绘了一幅黎巴嫩的“晨昏图”:村民睡在他们坐落核桃林和大田之间的茅舍里,那里飘着水仙、晚香玉的芬芳、弥漫着素馨花的香味,还有温暖的泥土气息以及夜风的微微吹拂。人们心中充满了友爱,甚至想飞翔。晨曦来临,村庄渐渐苏醒,山谷里肃穆庄严

《奴性》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读),标签: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爱中之恨

人生中缺少的东西,也是人们最执著地追求的东西。缺少母爱温暖的人,最渴求母亲的怀抱。

在纪伯伦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母亲”的意象。他笔下的母亲与“祖国”的形象相叠合,往往从对祖国的爱来歌颂母亲。在著名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中,他是这样抒写对“母亲”的深情:“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喊,就是‘妈妈’。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字眼,充满了希望、爱、抚慰和人的心灵中所有的亲昵、甜蜜和美好的感情。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在悲伤时,她是慰籍;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她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宥的源泉。谁要是失去了母爱,就失去了他的头所依托的胸膛,失去了为他祝福的手,失去了保护他的眼睛……”这就是一个游子心目中的母亲──祖国的价值和意义。纪伯伦当然对她非常珍爱,为她梦牵魂绕。他曾以同样的激情和梦幻般的想像,描绘了一幅黎巴嫩的“晨昏图”:村民睡在他们坐落核桃林和大田之间的茅舍里,那里飘着水仙、晚香玉的芬芳、弥漫着素馨花的香味,还有温暖的泥土气息以及夜风的微微吹拂。人们心中充满了友爱,甚至想飞翔。晨曦来临,村庄渐渐苏醒,山谷里肃穆庄严。教堂的钟声震响,早祷的声音打破了宁静,群山间钟声缭绕,似乎整个自然界都在祷告。这里显得多么宁静、平和、友爱和温馨。

然而,纪伯伦不是一个狭隘的、盲目的爱国主义者。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从自然来到社会,他看到一个千疮百孔的祖国,一个披头散发、面黄肌瘦、遭人蹂躏的“母亲”。纪伯伦的心在滴血,他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现实中的“黎巴嫩的子嗣”:

他们的灵魂诞生在西方人的医院里。

他们的智慧发蒙自那些佯装慷慨豪爽,实则贪得无厌者的怀抱之中。

他们是柔弱的枝条,左右摇摆,毫无目标;他们早晚战栗,自己却全然不知。

他们是浪涛上的船只,既无舵,也无帆;犹豫、彷徨是它的船长;妖魔栖息的洞穴是它的港湾。

因而诗人发怒了,由爱转向了恨。“同胞们,我曾爱过你们。这种爱损害了我,却无益于你们。如今,我恨你们了。这种恨像洪水,它只会冲走枯枝败叶,摧毁那摇摇欲坠的茅屋。”纪伯伦以思想家的冷静,严厉地解剖了黎巴嫩、乃至整个东方民族的劣根性:愚昧、盲从、守旧、软弱,概括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奴性。在《奴隶主义》一文中,诗人写道:“我走进了宫殿、学院、庙宇,站在宝座、讲台、祭坛前,我发现劳工是商贾的奴隶,商贾是大兵的奴隶,大兵是官宦的奴隶,官宦是国王的奴隶,国王是牧师的奴隶,牧师是偶像的奴隶”。各种各样清规戒律,使每个人都成为奴隶,人们也甘愿成为奴隶。

纪伯伦青年时代在贝鲁特希克玛学院求学的时候,学院的枯燥课程和没完没了的祷告令他反感,只有假日里投身大自然才体验到生活的甜蜜。在他的故乡,他经历了初恋,爱上了贵族小姐候莱。但门户不当注定了初恋只是一次痛苦的体验。这件事刺痛了纪伯伦,他体验了这种僵死文化对人性的损害。后来在一篇描写当时生活的作品中写道:“青春是一个美丽的梦幻,书本中莫名其妙的教条扼杀了甜美的梦境,使它变成残酷的现实。什么时候,哲人们能像通过责备把互不融洽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似的,把青春的梦想和知识的趣味结合起来?是否会有一天,大自然将成为人的老师,仁爱是课本,生活作课堂?”后来纪伯伦把这次初恋的痛苦体验写成《折断的翅膀》。小说中把个人的体验上升到民族的悲剧,在青年男女爱情的描写中,揭露宗教旧势力的凶残,僵死教条对人性的摧残和东方妇女的苦难命运。小说中描写悲剧女主人公:www.88haoxue.com(www.88haoxue.com)

今天黄昏时分的萨勒玛·克拉玛,就像一只盛满神圣的、把生活的苦汁与心灵的甜美均匀地掺合在一起的醇酒的酒杯。她并不知道自己代表了东方妇女的生活:一走出可爱的父亲的家园,就被粗暴的丈夫套上了枷锁;刚离开慈母的怀抱,就得在狠心的婆母奴役下苟且偷生。

小说在西方出版,传到祖国后却听到一片指责之声。说作者是“想败坏青年男女的道德”,“发现那是搅拌在肥油里的毒药。”这些令诗人作何感想呢?

当然,纪伯伦对东方民族传统的审视,并非仅仅从自身经历出发,他更以其置身的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系。西方文化中的平等、民主、自由等合理因素无疑给诗人某种精神的启示。

清醒的民族自省

纪伯伦远游海外,身处与自身传统不同的异质文化社会之中,得以避免“身在此山中”的盲目和局限。作为遭受异族统治的知识分子,往往由于政治上的“救亡图存”,而出现文化上的短视,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作深入剖析的条件和愿望,激进的民族热情阻碍其对传统文化负面价值作清醒的理解。纪伯伦游离于母体文化之外,客观上没有狭隘民族主义者的种种负担,所以能在西方文化某些因素的启发下,冷静地观照民族传统,进行深刻的民族自省。

纪伯伦早期创作了两部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和《叛逆的灵魂》(1907),其中大多通过男女情爱的题材来表现现实问题,对阿拉伯民族腐朽的教义、摧残人性的法规、风习予以猛烈的抨击。……

在他创作的散文诗集,尤其是在《暴风集》(1921)、《珍趣篇》(1923)两集中,有不少篇章是对东方民族性格的冷峻剖析。《独立与红毡帽》是《珍趣篇》中的名篇,作者在篇中讲了两个东方人的故事。一个叙利亚文学家在开往埃及的法国轮船上就餐时,法国人要他脱下他的红毡帽──阿拉伯世俗官员的标志,他为此写了一篇表示抗议的文章。另一个是位印度王子,诗人曾在意大利邀请他观看米兰城的一次歌剧表演,王子回答:“如果你邀请我去访问但丁的地狱,我会随你欣然前往。但我不能在一个禁止我缠头巾和抽烟的地方落座。”──这是一种何等狭隘的民族感情!一顶毡帽、一块头巾就代表着民族气节和祖国独立大业?纪伯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我看到东方人执著他的某些信条,即使对他的民族习俗的某个影子也紧紧抓住不放。”

执著于陈腐的信条,不辨是非,不思变革,这是东方民族落后的根本原因。在《奴隶主义》一篇中,纪伯伦列数种种“奴隶主义”的表现,但他认为“其最出奇者”,是“将人们的现在与其父辈的过去拉在一起,使其灵魂拜倒在祖辈的传统面前,让其成为陈腐灵魂的新躯壳,一把朽骨的新坟墓”。

变革、向前,这是纪伯伦的人生准则,也是他的社会思想。他说:“被过去的声音扼死的人,决不能与未来对话”,“要向前进!停止不前就是胆小、怯阵,回顾往昔之城就是愚昧,蠢笨”。然而东方民族的恋旧、沉湎于“往昔之城”几乎成了病入膏肓的症状,只有用“解剖刀作彻底的手术才有痊愈的可能”。《麻醉剂与解剖刀》是纪伯伦民族自省篇章中最有力度的一篇。其中写道:“东方是一个病夫,灾病轮番侵袭,瘟疫不断滋扰,他终于习惯了病痛,把自己的灾难和痛苦看成是某种自然属性,甚至看成是陪伴着高尚的灵魂和健康的良好习惯;谁要是缺少了它们,谁就会被看成是被剥夺了高度智慧和高度完美的残缺不全者。”而这个“病夫”需要的只是各种各样的麻醉剂,“东方人仍然生活在昔日的舞台上,他们倾心于开心解闷的消极事物,讨厌那些激励他们,使他们从酣梦中警醒的简单明了的积极原则和教诲”。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奴性》教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