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评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张中行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直到现在多种古文选本选,并赞叹不置①〔不置〕不停止。的。因为短,无妨抄出来看看。(原文略)不算标点,整整90个字,据说文以短小为上,当然是一篇妙文了。在昔人眼里,妙还不只此也,如沈德潜〔沈德潜(1673—1769)〕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清代著名诗人。因其以诗与诗学著作鸣世,所以课文说他“越诗境而捧此文”。 就曾越诗境而捧此文,说:“语语转,笔笔紧,千秋绝调。”绝调是好到无以复加,想必还包括内容方面,是转而加紧,就把“世皆称”驳得体无完肤。其后还可以加上现代选评家的看法,是值得一唱三叹,并起而效尤〔效尤〕明知别人的行为错误而照样去做。,以期古为今用。真是这样吗?我看不是这样。原因是,这是典型的后期史论,具有史论的通病,是声势浩大而内容稀松。何以言之?表达是为内容服务的,先说内容。关键在于得一士则可以制秦,这,不要说我们现在不相信,就是王荆公自己,总当自信是“一士”吧,而得神宗之青睐〔青睐(lài)〕对人的喜爱或重视。,竟至变法难通,可见天下大事,并不像书呆子想象的那样容易旋转。换句话说,先秦时期,六国破
关于《读〈孟尝君传〉》的争论,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张中行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直到现在多种古文选本选,并赞叹不置①〔不置〕不停止。的。因为短,无妨抄出来看看。(原文略)不算标点,整整90个字,据说文以短小为上,当然是一篇妙文了。在昔人眼里,妙还不只此也,如沈德潜〔沈德潜(1673—1769)〕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清代著名诗人。因其以诗与诗学著作鸣世,所以课文说他“越诗境而捧此文”。 就曾越诗境而捧此文,说:“语语转,笔笔紧,千秋绝调。”绝调是好到无以复加,想必还包括内容方面,是转而加紧,就把“世皆称”驳得体无完肤。其后还可以加上现代选评家的看法,是值得一唱三叹,并起而效尤〔效尤〕明知别人的行为错误而照样去做。,以期古为今用。
真是这样吗?我看不是这样。原因是,这是典型的后期史论,具有史论的通病,是声势浩大而内容稀松。何以言之?表达是为内容服务的,先说内容。关键在于得一士则可以制秦,这,不要说我们现在不相信,就是王荆公自己,总当自信是“一士”吧,而得神宗之青睐〔青睐(lài)〕对人的喜爱或重视。,竟至变法难通,可见天下大事,并不像书呆子想象的那样容易旋转。换句话说,先秦时期,六国破灭,秦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说得一士(还不是齐君得)就可以扭转历史,是躲开史实作文章,拿笔时候兴高采烈,放下笔,顺文章之藤摸史实之瓜,是自己也难免要失笑的。失笑而写,这股力量是由韩柳起的古文传统来,因为酷爱文的声势,有时就连理也不要。算不清有多长时期了,讲文史的都宣扬古文运动的进步性,因为立志破骈四俪六①〔骈四俪(lì)六〕指骈体文。用四言六言的偶句是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骈,两马共驾一车,引申为并列。俪,成对。。我看呢,专就表达方面说,是各有所蔽〔蔽〕指不自觉的自我蒙蔽。。打个比方说,骈体有如挑帘〔挑帘〕(女子)挑开门帘。出来,一定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古文变为一定要鸣锣喝道,如果我们推重的是平实自然,那就扭扭捏捏和虚张声势,同样成为可厌。
名文未必无讹选自《名作欣赏》1982年第2期。
──也谈《读〈孟尝君传〉》
王子野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全文不满百字,被历代文论家评为“千秋绝调”,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最近一期(1981年第5期)《名作欣赏》上刊登的刘德斌的赏析,也完全赞同这个传统的看法。我倒有点不同的意见,未必正确,提出来讨论讨论。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不少诗文名作,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名人的名作未必篇篇都是白璧无瑕,所以对名文不要迷信。他的这篇《读〈孟尝君传〉》就不是好作品。不管你怎么吹捧它“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也不管你怎么赞扬它“一波三折,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强劲峭拔,极有气势”,这些看法都是表面的、形式的。问题的实质是这篇翻案文章论证不稳,站不住脚。主要缺点在两方面:翻案没有事实根据,推论又不合逻辑。
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什么样的人都有,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有士,如冯之类的人物,这在《战国策》和《史记》上都有详细记载。如果要翻案就必须拿出新的材料来驳倒以上两部书的记载,否则这个案是翻不掉的。这正是问题的实质所在,避开它而翻案,只好想当然妄发议论:“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刘德斌对这种没有事实根据的议论不去批评,反而赞扬作者不引《史记》记载“省去了许多笔墨”,抓住了“最本质的内容”。
读历史书不为习俗之见所束缚,敢于以怀疑的眼光去探索问题,这种精神是可取的。王安石这篇文章可取之处仅此而已。但是他不依据事实去翻案就大错特错了。科学的态度要求实事求是,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点科学精神也没有,我们决不能跟他学。
论证问题当然离不开推论,但推论的大前提必须牢靠、稳固才行。“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得士就不要靠鸡鸣狗盗之力这个大前提是站不住的。因此“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的论据完全是主观臆断。刘德斌却认为这个断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辩”。对不合理的论断为什么不可以辩一辩呢?
*******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历来评价很高,被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但也有人认为它“不是好作品”。这场争论至今没有停息。仔细阅读几篇评论,看看它们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什么,分歧究竟在哪里。你的看法是什么呢?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
〔有关资料〕
鸡鸣狗盗①摘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标题为编者所加。
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
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
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
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上一篇:《俄罗斯性格》教案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