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问: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生答案展示:将家乡比喻成“良药”,家乡便是治疗作者思乡之情的良药。 师生共同探讨存在问题:不具体,这种情感的特点是一种烦躁的情绪,良药治的是这种烦躁的情绪。 参考答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能够平复城内的喧嚣给人心里带来的烦躁。 3.从分析其表达的感情入手 师:文学作品往往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作品总是以情动人,因此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就成为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的关键。 例3: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
现代文阅读复习之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教案),标签: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问: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生答案展示:将家乡比喻成“良药”,家乡便是治疗作者思乡之情的良药。
师生共同探讨存在问题:不具体,这种情感的特点是一种烦躁的情绪,良药治的是这种烦躁的情绪。
参考答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能够平复城内的喧嚣给人心里带来的烦躁。
3.从分析其表达的感情入手
师:文学作品往往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作品总是以情动人,因此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就成为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的关键。
例3: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中国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秋光里的黄金树》节选)
问:结合原文,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含意是怎样理解的。
师:大家读一读,找出能表达情感的词语。
学生圈画后明确:悲惨、滑稽、敬意,表达了作者对滥砍滥伐的愤慨之情。
生答案展示:既写出了对出现复制一棵真正的树的敬佩,又表现出作者对这种行为的讽刺之情。(师生共同分析存在问题)
师:有情感,敬佩、讽刺。
生:前半句表述错误,是对树充满敬意。这种行为应该具体指出来是哪种行为。
师:很好,再看一位同学的答案。
生答案展示: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师:这个答案就很全面了。
展示参考答案:这是作者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的感慨:人类如果真的滥砍滥伐森林,到看树需要用复制的方法的时候,真是太遗憾了,人类的这种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愤慨之情,点名了文章主旨。
师:结合答案,看自己的答案存在什么问题,理解句子含义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
小结:掌握了方法之后,还要将筛选出的文中的信息,含有的比喻义、语境义、引申义,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相结合,进行整合,才能使答案要点全面。
五、典型试题分析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 (《告别三峡》节选)
1、 “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
师:从句子本身出发;从上下文语境分析;筛选有效信息明确答案。
生答案展示:告别三峡的主角是百万移民,游人告别的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移民他们本来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他们告别是他们祖辈生活的自己的家园。
存在问题:没有解释游人告别的具体是什么?还是原句
师:那游人告别的是什么呢?从原文中找出来: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生答案展示:三峡移民的告别是真正的告别,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告别养育他们的家,游客们告别的只是一种对即将消失的景物的告别,他们的告别与移民的告别不可相提并论。
师:这个答案就完整了,把这句话的含义就解释清楚了。
对照参考答案:(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结合主旨及其文中重要语句)
六、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目。
美哉,书卷气
我喜欢孩子身上有几分书卷气,方不至于势利庸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其实,读书是认识自我并优化人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者熊十力说他读《儒林外史》会全身冒汗,他发现许多丑恶的东西还在自己生命的深层次起作用。王冶秋先生十四遍读《阿Q正传》,他的体会是,“第一次读它,我们会笑得肚子痛,接着鄙弃其人,之后鄙弃化为同情,同情上升为深思,再读,阿Q向自己扑来,到后来,才觉得他是一个镜头,也许是报警器……”而我们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孔之见,很少深入挖掘,摄取营养。
关于读书,爱默生如是说:“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有的名著年轻时读过,需要重读,用大半生的阅历去读,用睿智和从容去读,去读出人生况味,读出真知灼见,这不正是对人生之旅的扩展和丰富吗?
读书大可随缘。我读书并不拘泥于某一类书,往往碰到什么就读什么。友人赠我一套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置诸案头。翻读起来,立即被那种语淡意深的风格所吸引,便一读再读。有一次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初集,看得很有兴味,于是多方寻求,得到二集、三集……
上一篇:自主阅读并非自由阅读(教案)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