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语文教案2017年中考复习:7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正文

2017年中考复习:7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考语文教案   阅读:68969

概要:②贫者语于富者。(《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在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如: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②苛政猛于虎也4、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乃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1、①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②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3、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则A.作一般连词,可译为“那么”“就”。例如:①蝉则千转不穷。②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B.表判断,

2017年中考复习:7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标签:中考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②贫者语于富者。(《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在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如:

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②苛政猛于虎也

4、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①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②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

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A.作一般连词,可译为“那么”“就”。例如:①蝉则千转不穷。②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表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表转折,可译为“却”。 例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表假设,①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商榷之处 诚请赐教

20100427 LJP


上一页  [1] [2] 


Tag:中考语文教案中考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 中考语文教案
》《2017年中考复习:7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