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语文教案2017中考总复习教案:说明文阅读» 正文

2017中考总复习教案:说明文阅读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考语文教案   阅读:68940

概要:5.如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

2017中考总复习教案:说明文阅读,标签:中考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5.如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

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

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内容考查的常见题型是词语的替换、增删、移位以及与原文的词语进行比较等。我们既要抓住这些词语细加体会,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辨析。

三、中考模拟(参见《成功中考》第  -  页)


上一页  [1] [2] 


Tag:中考语文教案中考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 中考语文教案
》《2017中考总复习教案:说明文阅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