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09-22 05:39:5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复习辅导   阅读:68366

概要: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导入:1.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标点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个时代,读书人打开一本新书,阅读的时候就用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上朱砂印泥,逐句盖上。那时候,形容一个人读不懂文章,有一句术语说:“他点不断(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两个小故事激趣: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竟可以在意义上截然相反! 民间故事中也不乏这种说明断句不同,可以改变词语意义的故事。(一)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标签:高考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导入:

1.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标点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个时代,读书人打开一本新书,阅读的时候就用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上朱砂印泥,逐句盖上。那时候,形容一个人读不懂文章,有一句术语说:“他点不断(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两个小故事激趣:

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竟可以在意义上截然相反! 民间故事中也不乏这种说明断句不同,可以改变词语意义的故事。

(一)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2、介绍断句及《考试说明》对断句的考查

断句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标出停顿。古文原是不加标点的,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在句意结束时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未断句的古书。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角度看,就需要练习断句。这也是高考中出现断句考查形式的依据之一。这一考查体现了新课标的文言诵读要求,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应。这对培养我们的文言语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2007年北京高考语文卷第11题就出现了这种题型。(投影)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文言断句题将出现在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40分的加试题中,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6分;并回答有关问题,4分。断句只需用斜线表示,而不用加上具体的标点。实质上,这两个考查点是密切联系的,能正确断句了,文段大致内容就能理解了。所以重点还是在前者。我们最近的一些练习卷中已出现了相关的题目,但是大家做下来的情况却不是很乐观,那么,我们该如何合理准确地为文言文断句呢?今天我们就结合例题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结合例题,介绍方法。

请大家看下面一段文字(投影)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愬:同“诉”,诉说,诉苦。

③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④纺:系。

(一)不管给我们什么文段,第一步都应该是通读全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搞清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正确断句的基础。下面,同学们就大声自由朗读,抓住文段中的重要实词,了解文意。

提问,文段属于什么文体。明确:属记叙性文段。

记叙性文段就会有人物事件,那我们先来抓住这些主要之点。

提到的人物:董叔,叔向,董祁,范献子。这样断定文中共提到四个人。

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得是董叔想通过与范氏的婚姻关系往上攀援。

再看结果。董叔自取其辱,还被曾劝阻过这门亲事的叔向奚落了一番。

这样,我们完成了第一步基础工作——读文段,通文意

(二)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我们不妨一起来找找例题中的名代词,先把其中的一些断句工作完成。

(三)理解古文大意是抓关键实词,古文中的虚词也不能忽视了,因为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1、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2、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我们把这一步总结为看虚词,找位置。明确了这个规律,我们再接着完成我们的断句工作。

(四)实词虚词都在断句中派上了用场,那句式对我们有没有帮助呢?当然有。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这些固定句式,我们在断句时就要看清楚,千万别在不需要划斜线的地方去划条线哦,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都是我们断句的依据。

[1] [2] [3]  下一页


Tag:高考复习辅导高考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复习辅导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