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高考文言文断句指津(教师版)» 正文

高考文言文断句指津(教师版)

[01-29 05:19:4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复习   阅读:68598

概要:高考文言文断句指津一、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2008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在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40分的加试题中,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6分;并回答有关问题,4分。断句只需用斜线表示,而不用加上具体的标点。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知识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

高考文言文断句指津(教师版),标签: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断句指津

一、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2008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在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40分的加试题中,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6分;并回答有关问题,4分。断句只需用斜线表示,而不用加上具体的标点。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知识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2006广东卷第12题)
  [参考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 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2008江苏卷第21题)

[参考答案]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3)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 十 数自 谓 无 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朕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07北京卷)

   

[参考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
  四、方法指津
  不少同学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教师讲解]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

[1] [2] [3]  下一页


Tag: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高考文言文断句指津(教师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