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

[03-25 05:48:1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复习   阅读:68163

概要: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 (按考纲排列,有十年已考统计)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994年~~2003年全国卷已考虚词: 96:以;97:因,乃;98:以;99:以,且;00:因;01:以,于,乃,因;02:以;03:为,焉,以,因。 \'乃\'考1次;\'且\'考1次;\'为\'考1次; \'焉\'考1次;\'以\'考6次;\'因\'考4次;\'于\'考1次。一、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标签: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

     (按考纲排列,有十年已考统计)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994年~~2003年全国卷已考虚词:
    96:以;97:因,乃;98:以;99:以,且;00:因;01:以,于,乃,因;02:以;03:为,焉,以,因。
    \'乃\'考1次;\'且\'考1次;\'为\'考1次; \'焉\'考1次;\'以\'考6次;\'因\'考4次;\'于\'考1次。

一、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三、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如: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五、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