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怎样答好“文言文概括与分析”题» 正文

怎样答好“文言文概括与分析”题

[03-25 05:48:1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复习   阅读:68932

概要:此题选B项。说何远任始兴内史时辖境没有盗匪抢掠侵犯之事,言过其实,夸大其辞。原文只说侯朗不敢在始兴犯事,不代表别人不敢犯事;未再发生也不符合情理。 4. 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选项中平添原文中没有依据的内容。如例2,D项是典型的无中生有,文章根本没有提到“造假的现象”,也没有任何依据,而选项却在盲目好古、仿古的基础上平添“造假”的风气。 5. 牵强附会,强加关联 把没有关系的说成有关系,把不是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等等。 【例5】(2007年高考重庆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 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 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 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 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本题分析不正确的项是C,对“产生灾异的根源”的分析有误。从原文看,“始于容隐,成

怎样答好“文言文概括与分析”题,标签: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此题选B项。说何远任始兴内史时辖境没有盗匪抢掠侵犯之事,言过其实,夸大其辞。原文只说侯朗不敢在始兴犯事,不代表别人不敢犯事;未再发生也不符合情理。
  4. 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选项中平添原文中没有依据的内容。如例2,D项是典型的无中生有,文章根本没有提到“造假的现象”,也没有任何依据,而选项却在盲目好古、仿古的基础上平添“造假”的风气。
  5. 牵强附会,强加关联
  把没有关系的说成有关系,把不是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等等。
  【例5】(2007年高考重庆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十八岁中进士后进入仕途,不断得到升迁。
  B. 弘治十七年,李东阳给皇帝上疏,描述了奉命往祭途中所见所闻的严重灾情,令人触目惊心;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C. 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 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D. 为了革除蒙蔽之祸,李东阳请求皇上将以前的各种建议详细地加以整理并择善实施。
  本题分析不正确的项是C,对“产生灾异的根源”的分析有误。从原文看,“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以及“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才是灾异的根源。把不是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这就是典型的牵强附会。
  6. 胡乱杂糅、改变事实
  就是把不是同一时间、地点的事糅合起来表述,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如:
  【例6】(2004年高考北京卷)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 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 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 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本题的错误项是D项。把罪人诚心服罪和诤讼者放弃诉讼不再打官司两件事杂糅在一起了,使得“不再打官司”的主体变成了“罪人”,这就改变了事实,背离了原意。
  此外,还有“不重原文、主观臆断”,“忽视时代、以今论古”等类型,这里不一一赘述。
  
  三、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
  
  怎样辨析这些错误的类型,做好此类题目呢?
  从概括的角度看,必须准确、全面;从分析的角度看,要整体地分析,历史地评价。我们在复习备考的时候,应该注意对文言文材料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词语、抓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层次;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重点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答文言文阅读的概括分析题,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审题,弄清命题要求
  高考试卷中此类题目,题干提问方法和用语风格比较固定。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等。有的是理解,有的是概括,有的是分析;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通过审察题干,可以大致了解选项涉及的考点,做到心中有底。
  2. 审读选项,判断选项内容是否符合文意
  这是做此题的关键。一般来说,每一个选项都会包含多重信息,我们要找到每一层信息在原文的对应语句,比较它们意思是否一致,再作出判断。如例1的A项,它包含了六个信息点:“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如果这六处都与原文的意思相符,我们就可以判定此项符合文意。结合上文所述的错误项设置的类型,我们在审读选项时要特别注意几种情况:
  (1)如果选项叙述了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包括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任职,不同的地方做的事,我们就要仔细辨析,是否有张冠李戴或胡乱杂糅的现象。如例3的B项。
  (2)如果选项中出现了“因而”“所以”“根源在于”“因为”“以致”等词语,我们就要仔细辨析,是否有牵强附会、强加关联的现象。如例5的C项。
  (3)如果选项中出现了“完全”“绝对”“从未”“必然”等词语,我们就要仔细辨析,是否有以偏概全,夸大其辞的现象。如例 4的B项。
  遇到这些情况,我们要形成一种条件反应,仔细分析,谨慎判断。
  3. 认真读完所有选项,全面综合地作出判断
  很多同学在作题时,为了抢时间,而显得急躁。主要的表现是,不读完所有选项,却急于作出判断。有的是一个选项只读完一半就作出判断,有的是只读完了前面一个两个或三个选项就作出了判断。其实,有时候我们认为正确的未必正确,认为错误的不一定错误。我们应充分比较“错误”的大与小、明显与不明显等方面的情况,利用排除法进行全面综合的判断,切忌急躁鲁莽。
  4. 回扣原文,仔细检查,最后定论
  在考试的实际过程中,我们一般是读完一遍后就做题,此时对文章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全面。我们通过做概括和分析这道题目后,三项正确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有提示和帮助,以前不大明确的内容,现在明确了。我们凭借这些提示再次浏览全文,对前面所做的题(包括概括与分析这道题)做一个重新的审视,这样就可以是万无一失了。
  当然,方法和技巧只是“末”,是辅助手段;注意积累,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才是万无一失的“本”。


上一页  [1] [2] 


Tag: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怎样答好“文言文概括与分析”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