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文言文复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文言文断句指南» 正文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文言文断句指南

[01-29 05:19:4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复习   阅读:68593

概要:【例】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师: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J,“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例】(2006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越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解析]画线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齿寒的比喻来劝说齐王给粟救赵的。这段话句末语气词较多,“也”、“矣”都是句尾语气词,“夫”、“且”都是发语词,是非常明显的断句标志,要把握准确。此外,多个判断句、假设复句也能为恰当断句帮上大忙。㈣明语法,辨句式⒈特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文言文断句指南,标签: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例】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师: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

“曰”后冒(J,“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例】(2006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越之于齐楚犹齿之有唇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高义却秦师显名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

[解析]画线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齿寒的比喻来劝说齐王给粟救赵的。这段话句末语气词较多,“也”、“矣”都是句尾语气词,“夫”、“且”都是发语词,是非常明显的断句标志,要把握准确。此外,多个判断句、假设复句也能为恰当断句帮上大忙。

㈣明语法,辨句式

⒈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实词虚词都在断句中派上了用场,那句式对我们有没有帮助呢?当然有。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这些固定句式,我们在断句时就要看清楚,千万别在不需要划斜线的地方去划条线哦,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都是我们断句的依据。

我把这一步总结为明语法,辨句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再如: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墨子·贵义第四十七》

[解析]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⒉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

主    || 谓        宾    

名(代)||动(形) 名(代))

词性组合特点如下:

①名(代)词+动(形)词(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

③介+名+动(形)

④动(形)+名(代)

⑤副+动(形)+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㈤明修辞,巧判断——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呢,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我们把这一步总结为明修辞,巧判断。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⒈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文言文断句指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