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听其响度 ,这说明响度与 有关。 13.如图14所示,是在探究光的传播规律所拍摄的一组图片,图片是在实验过程中改变入射方向依次拍摄的。实验用的主要器材是手电筒式激光源和半圆型透明玻璃砖。图中O点为半圆型透明玻璃砖的圆心,入射光线沿半径方向射向分界面MN.请你仔细观察图片中所显示的实验现象,回答以下问题: (1)当激光源发出的光沿法线方向射向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上时(即入射光线垂直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其传播方向 。 (2)当光由玻璃斜射到玻璃与空气的分界面MN上时,在分界面同时产生的两种现象是 。 (3)比较甲、乙两图,你有哪些发现?把你的发现都写出来.(提示:可测量图中的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从各角的大小及变化情况、各线的位置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4)观察丙图,并与甲、乙两图进行比较,你有哪些联想或猜想?你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把你的联想或猜想以及能够提出的问题写出来. 图14 图15 14.如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训练,标签: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模板,http://www.88haoxue.com
,听其响度
,这说明响度与
有关。
13.如图14所示,是在探究光的传播规律所拍摄的一组图片,图片是在实验过程中改变入射方向依次拍摄的。实验用的主要器材是手电筒式激光源和半圆型透明玻璃砖。图中
O点为半圆型透明玻璃砖的圆心,入射光线沿半径方向射向分界面
MN.请你仔细观察图片中所显示的实验现象,回答以下问题:
(1)当激光源发出的光沿法线方向射向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上时(即入射光线垂直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其传播方向
。
(2)当光由玻璃斜射到玻璃与空气的分界面
MN上时,在分界面同时产生的两种现象是
。
(3)比较甲、乙两图,你有哪些发现?把你的发现都写出来.(提示:可测量图中的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从各角的大小及变化情况、各线的位置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4)观察丙图,并与甲、乙两图进行比较,你有哪些联想或猜想?你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把你的联想或猜想以及能够提出的问题写出来.
![]()
图14 图15
14.如图15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
A、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
A的一侧进行观察。
(1)点燃蜡烛
A,调节蜡烛
B的位置,直到
时,
B的位置即为
A的像所在的位置。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3)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
进行(选填“能”、“不能”),理由是
。
15.小明进行 “视力的矫正”探究活动,他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16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拿开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了。
(1)小明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他该
。如果他不戴眼镜看书,应该将书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眼睛。
(2)如图17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
图,其矫正做法是
图。
www.88haoxue.com
(3)为了保护视力,你认为应注意什么?(写出两点即可)
![]()
图16 图17
16.小明同学通过实验来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了如图18所示的一系列实验。
![]()
图18
(1)对比分析②③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对比分析③④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对比分析④⑤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综合分析和归纳上述实验,得到的较为完整的结论是:
。
(3)小明想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是否有关”。他找来薄铁片、烧杯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铁片下沉至杯底。
步骤二:将铁片弯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
通过分析可知,第一次铁片受到的浮力_____________第二次铁片受到的浮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小明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小明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铁片___________的改变,忽视了_______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4)“曹冲称象”的故事流传至今如图19,最为人称道的是曹冲采用的方法,他把船上的大象换成石头,而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使两次的效果(船体浸入水中的深度)相同,于是得出大象的重就等于石头的重。人们把这种方法叫“等效替代法”。请你写出他运用的与浮力相关的物理知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 物理教学设计 -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