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不仅仅是一个革命者《十六年前的回忆》解读与教学思考» 正文

不仅仅是一个革命者《十六年前的回忆》解读与教学思考

[10-21 00:10: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83

概要:不仅仅是一个革命者《十六年前的回忆》解读与教学思考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1943年4月28日,当延安《解放日报》用一整版的篇幅发表纪念李大钊烈士专号时,李大钊长女李星华,应约撰写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也许因为这是十六年后第一次由红色之都公布“四二八”烈士牺牲的经过,作者又是同先烈一起被捕的烈士见证人,文章一发表就在根据地内外引起广泛注意。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直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它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受到教育。如今,这篇文章又一次被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收录,安排在第10课。无疑,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从题目看,“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个偏正式的向心结构,“回忆”是中心词,“十六年前”表示回忆的时间。作者李星华作为一名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的革命者的儿女,在文章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不仅仅是一个革命者《十六年前的回忆》解读与教学思考,标签: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不仅仅是一个革命者《十六年前的回忆》解读与教学思考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1943年4月28日,当延安《解放日报》用一整版的篇幅发表纪念李大钊烈士专号时,李大钊长女李星华,应约撰写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也许因为这是十六年后第一次由红色之都公布“四二八”烈士牺牲的经过,作者又是同先烈一起被捕的烈士见证人,文章一发表就在根据地内外引起广泛注意。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直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它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受到教育。如今,这篇文章又一次被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收录,安排在第10课。无疑,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从题目看,“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个偏正式的向心结构,“回忆”是中心词,“十六年前”表示回忆的时间。作者李星华作为一名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的革命者的儿女,在文章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内容是作者回忆父亲为革命事业被敌人杀害的过程,其思想主旨是歌颂李大钊不顾个人生死的高尚精神、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除开头外,整个顺序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这里能够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这是一种对比的写法;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这是正面的描写;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讲,《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巧用多种照应方法:一、再现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前文内容的再现或重复。例如开头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说:“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样照应,不仅点明了李大钊烈士牺牲的具体日期,而且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二、回答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或回答。例如前头说:“有时候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后面写道:“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写说明李大钊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无限忠于党的可贵品质。三、续写式照应,即后面所说的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延伸和深化。例如前面说“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后文说:“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这就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说明李大钊的品质也教育和影响了工友,他宁可遭受折磨,也不泄露党的秘密。
                    有人说,文学是美学,这是很有道理的,要懂得欣赏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美。
                    《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人物李大钊的美是怎么凸现出来的呢?文章中说,反动派为了逮捕一位李大钊,派出了几十位宪兵,这几十位宪兵都是荷枪实弹,阵容庞大。李大钊呢?面对凶神恶煞的宪兵,他是那么得泰然自若,大义凛然。这就叫对比。李大钊那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当然,它也更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美,往往在比较中产生。
                    在法庭上的描述是这样的:“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载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单从内容来看,父亲被捕后我们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情形是不美的——他虽仍“穿着棉袍”,但是“未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更是与李大钊的身份形象不相符——他脸上戴着的眼镜哪去了?头发为什么乱蓬蓬?让学生通过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材料,对其中的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深掘,我们不难得知,敌人为了从李大钊口中得想要的信息,已经对李大钊进行了审讯,而且动了大刑!那么,李大钊到底受到了哪些非人的折磨?学生尽其所能恐怕不敢相信——敌人处死李大钊时采用的是绞刑。绞刑这种残暴的刑法,中国从来也没有过;就连绞架也是从帝国主义那里运来的。刽子手们对别人的绞刑只施行20分钟,而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居然对他施刑长达40分钟!这些禽兽不如的家伙啊!法庭上的李大钊“没戴眼镜”,不能忽视的是“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那张“平静慈祥的脸”,这种平静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念与忠诚,而慈祥则是父亲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来的一贯,既是对敌人的无比蔑视,也是对我们最生动的示范教育。美,往往在扩展想象中得到体现。
                    教材为什么要收录这篇课文?这一点,编者们在教学参考中或多或少有所渗透——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那么,学生又为什么要阅读这篇文章?他们是为了理解才进行阅读的。理解是主体对客体的基本诉求,也是阅读的目的。学生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篇课文,不仅要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语言所负载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要充分理解课文的“形式”
                  ——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从哲学的角度说,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就文章而言,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才能达到为文的最高境界。这里就有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的不可偏废的要求,即对形式和内容的双向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篇课文的内容,即文中的人和事是认识的,至于理解能够达到何种深度,这就不一而足;而对于课文内容的表达形式、结构方式,只要稍加指点、揭示,学生即刻就会明了。如课文的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是李大钊的被害日,结尾则以“昨天是4月28日”相呼应,这也是回忆往事作文惯常的形式之一。作者之所以采用这一特定的表达形式,有什么独到之处呢?目的很显然:使“4月28日”这一天令人难忘:难忘父亲李大钊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生动形象,难忘对杀害父亲的敌人的痛恨。至于为什么那些人要这样残暴地对待父亲甚至迫不及待地杀害父亲?这里就涉及到历史的问题了。读过大钊儿女们的回忆文字《回忆父亲李大钊》的人都能感受到,书中搜集的大钊子女李葆华、李星华、李光华和李欣华的共约140000字的回忆文章里,真实生动地讲述和反映了李大钊坚强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的道德风范。字里行间,表达了他们对大钊的真挚感情,对大钊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崇高事业的坚定信念。作为革命先驱的后代,他们热爱父亲、崇敬父亲、追随父亲!

[1] [2] [3]  下一页


Tag: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不仅仅是一个革命者《十六年前的回忆》解读与教学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