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观书有感》教学预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的深刻道理。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一、激——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大学者,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指导学生书写“熹”字)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也许我这样说你还是不了解他,我相信他的一句话大家一定听过:投影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二、读——整体感知过渡:朱熹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生不停地读书,不断地实践,还不停地思考,成为勤奋读书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投影出示: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观书有感》教学预设,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观书有感》教学预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大学者,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指导学生书写“熹”字)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也许我这样说你还是不了解他,我相信他的一句话大家一定听过:
投影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二、读——整体感知
过渡:朱熹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生不停地读书,不断地实践,还不停地思考,成为勤奋读书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投影出示: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2、为了读得更好,请大家再试读一两遍。
3、听录音,看看自己读得是否正确。
4、请两名读得正确的读一读
4、请两名读错的同学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读错?
5、一起读一读。
三、品——还原诗情
(一)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过渡:人的大脑不同于机器,它有时候是可以同时进行两个甚至更多的活动。相信大家刚才在读诗的时候已经在思考全诗的意思了。能不能把你已经读懂的与大家分享一下?一句话、一个词、哪怕是一个字都行。
(1)分享收获
[预设]
理解一、二两句
A:“鉴”是个生字
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灌输理解诗句的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B: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移动,闪耀浮动]
借助图画[清澈之水--浑浊之水],产生来回移动、闪耀浮动景象的也必然是清澈之水,浑浊之水是不可能产生这种自然现象的。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放一段音乐]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也许这幅图片并不能表达你心中的美好画面。[出示:图片]
理解三、四两句
A: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塘中,池塘里的水为什麽会如此清澈?
B: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大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什么这么清澈呢?这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2)整合诗意
我们刚才讲的很零散,谁来完整地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让我们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齐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悟——引入哲理
1、小结:古诗学到这儿差不多就完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知我者莫如@@@也。改成《观“塘”有感》吧?]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2、交流,指答。
相机板书:
方塘——注入活水(清澈、透明)
心智——汲取新知(开豁、敏捷)
小结:作者通过半亩方塘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对后人有教益,为后人所传诵。
[板书:以“景”喻“理”]
朱熹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像他这样寄托自己思想的诗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五、拓——延伸阅读
1、 朱熹在读书上悟出了这个道理,要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就要有(源头活水)。
第一首古诗[点击第一首古诗]也告诉了我们一些读书的道理:竭尽全力、持之以恒、亲身实践
2、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你看看这些古诗中包含了什么样的读书道理。附后:
板书:珍惜时间
专心致志
……
3、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像陆游那样持之以恒,躬身实践;像颜真卿那样,珍惜时间,好好读书;像袁枚那样读书要求甚解,切莫囫囵吞枣。像宋应星那样专心致志,切忌胡思乱想。
附:
教《观书有感》一诗的一些想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五届优质课大赛后听集体评课相比较听课而言更让我受益匪浅,倾听着几位代表的发言,感受到他们有的经验丰富,有的理论高深,六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孰是孰非,经他们一点评,真有“拨开云雾,见到青天”的感觉。对于我执教的《观书有感》一课,本是“不知庐山真面目”,点评后也豁然开朗了。
上一篇:戴斐斐《学与问》(第二课时)教案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