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苏州市研究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苏州高新区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刘琴设计理念:围绕蜡烛里的情报,一家三口与敌军周旋,最终化险为夷,在这个过程中,战争的残酷,敌人的凶狠,母子的机智,人性中的亲情,——展现在读者面前。如何体验其中的人文精神?我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三个人物的聚焦上,在阅读对话中走进人物,体验人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能力在自主感悟中,生成自我体验,但这种原初体验又是不完善的,需要老师给予点拨、强化、再聚焦。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文本材料,让学生不断生成新的体验。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运用语言。2.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周旋时的机智勇敢,感悟战争中的人性之光。教学重难点:感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作为弱者在面临危机时,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责任以及对亲人的爱,感悟战争中的人性之光。教学流程:课前谈话:关于战争同学们,咱们中国的汉字最能激发人的想象力,看老师写两个古代的篆字。(板书:“ ”,边写边介绍)“” 这是古代的战斗武器,“”是另一种武器“戈”;“”这是一只手,“”是另一个
苏州市研究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苏州市研究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苏州高新区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刘琴
设计理念:
围绕蜡烛里的情报,一家三口与敌军周旋,最终化险为夷,在这个过程中,战争的残酷,敌人的凶狠,母子的机智,人性中的亲情,——展现在读者面前。如何体验其中的人文精神?我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三个人物的聚焦上,在阅读对话中走进人物,体验人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能力在自主感悟中,生成自我体验,但这种原初体验又是不完善的,需要老师给予点拨、强化、再聚焦。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文本材料,让学生不断生成新的体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运用语言。
2.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周旋时的机智勇敢,感悟战争中的人性之光。
教学重难点:
感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作为弱者在面临危机时,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责任以及对亲人的爱,感悟战争中的人性之光。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关于战争
同学们,咱们中国的汉字最能激发人的想象力,看老师写两个古代的篆字。(板书:“ ”,边写边介绍)“” 这是古代的战斗武器,“”是另一种武器“戈”;“”这是一只手,“”是另一个人的手,为了争夺这个利益,用武器杀人,这就是战争。看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汉字是有生命的,她向我们诉说着似曾相识又有些依稀遥远的故事。“战争”告诉我们,这两个字的本义就是为了利益用武器杀人。读懂汉字的故事,走进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职责所在。
教师引导:你们谈的都是战争的残酷。同学们,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最残酷的一次是1939年德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二战的资料,谁能描述一下二战时德军的残酷。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投影展示。教师讲述,法国人为把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纷纷加入了地下抵抗组织。半截蜡烛,就是发生在当时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初悟文本,聚焦蜡烛
1.板书课题。“截”是生字,和老师一起写,注意它的笔顺,下面四横要紧凑,斜钩要长一些。“烛”右边的“虫”大一些。“蜡烛”里有两个“虫”,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世界上第一支蜡烛是用蜜蜂分泌的蜂蜡做成的,所以这两个虫就是——蜜蜂。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1)汉字是美的,坠石之势的点、肩挑昆仑的横是笔画的美,勾连呼应、参差错落是结构的美。板书课题,就是指导学生观察“截”字密不透风、疏可行马的布局,“烛”字左小右大的结构。这些,都是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并最终创造汉字的美。(2)课前做过调查,没有学生知道“蜡烛”里边的“虫”是怎么来的,如果无视汉字自身的规律,只是布置学生写上几十遍,汉字教学肯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2.初悟文本。蜡烛是常见的生活用品,看到蜡烛你会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描述具体的生活场景,调动生活经验,体验蜡烛带给我们的光明、温暖、幸福和欢乐。
教师进一步指导:蜡烛使我们想到了光明、温暖、幸福、欢乐,甚至是奉献。在这个故事里,它确实有着特殊的意义。课前同学们都读了课文,我也读了很多遍,下面我们就去感受这个动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蜡烛是课题的中心词,在课文中,蜡烛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包含着危险和智慧、残酷和善良、魔鬼和天使,它是故事得以展开的线索和关键,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关键点,也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一句主概括这个故事,并把直接描写蜡烛的句子画下来。谁来概括这个故事?教师指导重点:概括主要情节;语言简练;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叙述完整。
3.聚焦蜡烛。
谁来读标画的句子?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两句。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1)这是半截什么样的蜡烛?预设学生感悟要点:
①重要的蜡烛。蜡烛里藏有绝密情报。
进一步引导:专业人员把情报分为三级,秘密、机密、绝密,半截蜡烛里藏的是——绝密情报。可能关系到—— 一次战役的胜败、国家的安危。
②绝妙的蜡烛。把藏有情报蜡烛放在显眼的桌子上。
“绝妙”,巧妙到了极点。这个主意“绝”在哪里?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读出绝妙,老师指导: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词语的味道,这就是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1.围绕“这是什么样的半截蜡烛”,自读感悟,合作交流,理解层层深入,体验不断加深。2.什么是有感情朗读?在一个成功的尝试之后,老师用有意识地点拨方法,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2)这是半截用智慧凝成的蜡烛,是藏着绝密情报的蜡烛,却被闯进来的德国军官点燃了。这时的蜡烛——(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这又是什么样的蜡烛?(是可怕的蜡烛,因为蜡烛发出的微弱的光,就要熄灭,意味着秘密暴露、情报站破坏、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和烛光一样微弱的是一家三口的生命啊。随着蜡烛的熄灭,伯诺德夫人、12岁的杰克、10岁的杰奎琳,将被德军残忍地杀害。可怕的蜡烛!请你读。
教师引读:这是毁灭之烛,死亡之烛——(齐读句子)
作为孩子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害怕到了极点,她的心提到 了嗓子眼,她似乎感到——(接读)“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她似乎看到——( ),她似乎听到——( )。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填补文本的空白点。
上一篇:研究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和反思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