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教师带来了实物春笋,引导学生观察。 师:明白了“浅褐色”是什么颜色吗? 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 生:“嫩生生的娃娃”什么意思? 师剥春笋,剥尽了春笋的外皮,只剩下笋芽。 师:胖乎乎,很嫩,用手指一掐都冒出水来了,像个刚出生的婴儿。 评析: 这一环节,教者用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浅褐色”“裹着”“嫩生生的娃娃”,应当说教者作了精心的准备,学生也较好地理解这几个词语。但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这是一年级下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文本只有不到八十字,第一段写春雷唤醒春笋,春笋破土而出;第二段写春笋的外形、春笋生长旺盛。文本虽短,但非常美,学生新春开学就读到这么富有生机、生命活力的《春笋》,心情是多么的愉悦,情感是多么的积极,将对新学期的学习充满了怎样的希望。然而教者却通过给一根“死”竹笋剥皮来让学生理解文本,割裂
剖析《春笋》课堂教学,倡导人文关怀--竹林一枝,标签: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教师带来了实物春笋,引导学生观察。
师:明白了“浅褐色”是什么颜色吗?
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
生:“嫩生生的娃娃”什么意思?
师剥春笋,剥尽了春笋的外皮,只剩下笋芽。
师:胖乎乎,很嫩,用手指一掐都冒出水来了,像个刚出生的婴儿。
评析:
这一环节,教者用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浅褐色”“裹着”“嫩生生的娃娃”,应当说教者作了精心的准备,学生也较好地理解这几个词语。但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这是一年级下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文本只有不到八十字,第一段写春雷唤醒春笋,春笋破土而出;第二段写春笋的外形、春笋生长旺盛。文本虽短,但非常美,学生新春开学就读到这么富有生机、生命活力的《春笋》,心情是多么的愉悦,情感是多么的积极,将对新学期的学习充满了怎样的希望。然而教者却通过给一根“死”竹笋剥皮来让学生理解文本,割裂了文本内蕴的情感,破坏了学生心中、脑中春笋那种不怕困难、破土而出、顽强生长的美好形象。走过严冬,旺盛生长的春笋多么富有生机、生命活力的“活物”,却成了教者手中被剥皮的“死物”,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活物”更美好,而要让“活物”变“死”呢?其实这一环节是否可以通过媒体课件来演示呢?“浅褐色”可以通过观察来理解。“裹着”可通过动画演示,至于“嫩生生的娃娃”可通过学生观察课文右下角插图——胖乎乎、肥嘟嘟的春笋和左上图的竹子进行想象:春笋是竹子的娃娃。“言有限,意无穷”“意在言外”,“沟通两个世界,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这里的“读懂”
“沟通”不应该是用“剥春笋皮”来完成的。基于上述,我们建议阅读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文本情感,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片断3:
师:学到这里,你感觉到春笋怎么样?
生:有力。
生:长得快。
师:春笋不怕困难,顽强生长。
评析:
这是课文小结阶段的教学,教者力求让学生感悟出春笋的精神,学生也尽努力从文本中感悟,终于悟出了春笋有力量、生长快,但教者不满意,硬要拔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要知道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具有发展性、差异性、独特性。要知道学生才只是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怎么能感悟出“不怕困难,顽强生长”?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我以为一年级下学期学生能感悟出春笋“有力量,生长快”这就足够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学生的感悟能力必然会提高。其次,还要承认感悟的差异性、独特性,就我们成人而言,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又怎样能要求学生的感悟一致呢?现代教育倡导人本主义,即“人化”教育,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承认人的发展性,学生能感悟到什么程度就感悟到什么程度,毕竟“书是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教师教懂的”,不能统一尺码,一个要求。就这一环节而言,学生感悟出春笋有力量、生长快,教师就顺势把“雨后春笋”一词提供给学生结累来得妥当。基于以上认识,我建议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性,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
上一页 [1] [2]
Tag: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