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片段反思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以前上过好多次,但课堂效果基本连自己都不满意,主要是课文的历史远离学生。出生在新世纪,享受着和平、幸福生活的孩子们,对抗日战争,对被侵略,被践踏的屈辱历史已知之甚少了,再加之课前的准备不充分,铺垫不到位,所以很难从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又上这篇课文了,吸取过去的教训,从昨天开始,就花时间搜集资料——“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的前因后果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做了充分的准备。结合实际情况(本班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加工,努力适合我班学生。再上网看看别人的教学设计,发现不少人在课堂导入时都运用了《松花江上》这首歌,属于“音乐盲”的我常常是想用一首歌烘托氛围时,很难找到。既然不少人都用,一定有它适合本课之处,于是下载了这首《松花江上》准备放置于导入新课环节。今天上课伊始,就向孩子们推荐“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我国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的一首歌《松花江上》,请大家认真欣赏,听听歌词都写了什么?听完后,也可谈谈你的感受?”可能是由于喇叭就较小,声音不够响亮,一遍下来,孩子们只隐约听到了“我的家在东
《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片段反思,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88haoxue.com《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片段反思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以前上过好多次,但课堂效果基本连自己都不满意,主要是课文的历史远离学生。出生在新世纪,享受着和平、幸福生活的孩子们,对抗日战争,对被侵略,被践踏的屈辱历史已知之甚少了,再加之课前的准备不充分,铺垫不到位,所以很难从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
又上这篇课文了,吸取过去的教训,从昨天开始,就花时间搜集资料——“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的前因后果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做了充分的准备。结合实际情况(本班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加工,努力适合我班学生。再上网看看别人的教学设计,发现不少人在课堂导入时都运用了《松花江上》这首歌,属于“音乐盲”的我常常是想用一首歌烘托氛围时,很难找到。既然不少人都用,一定有它适合本课之处,于是下载了这首《松花江上》准备放置于导入新课环节。
今天上课伊始,就向孩子们推荐“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我国著名歌唱家殷秀梅的一首歌《松花江上》,请大家认真欣赏,听听歌词都写了什么?听完后,也可谈谈你的感受?”可能是由于喇叭就较小,声音不够响亮,一遍下来,孩子们只隐约听到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流浪、流浪”,问问孩子们从中能知道什么?大家都只能模糊的说出这首歌与战争有关。很明显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我首先对孩子们听清楚的部分歌词予以肯定,并让他们再听一遍,有了一遍的基础,第二遍明显清楚多了:
生:“我听到了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生:“我听到了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生:“我还听到的歌词有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生:“从歌词中我知道了我的家乡前后发生了变化,父老乡亲们被迫离开了家乡。”
师:真聪明!你不光会听,还会思考,你知道是什么让家乡发生变化的?
生:我觉得应该是歌词里唱的“九一八,九一八”导致家乡的变化。因为我课前在预先课文时找了“九一八”就是指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
师:你说的很正确,真是个会自主学习的孩子!课前还有哪些同学搜集了与“九一八事变”相关的资料的。
接过孩子们的话茬,铺垫历史背景,在学生交流后,我进行补充小结:“九一八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短短4个多月,中国128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日本本国领土的 3.5倍)的锦绣河山和无尽宝藏被断送得干干净净。从那时起,东北三省300多万父老乡亲沦为了亡国奴。然而,这仅仅是日寇狼子野心的一小半部分,大家知道他们真正的侵略目标吗?”“侵略全中国!”孩子们愤愤回答,“对!侵占全中国,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于是他们又故技重施,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课前对此进行了预习吗?”接下来交流“七七事变”,自然而然的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一堂课下来,在资料的铺垫下,看得出孩子们的探究欲被激发了,从孩子们在听我介绍时专注的神情里,我看到了他们已经在内心升腾起对日寇侵略行径的憎恨,这些是前面数次上这篇课文没有的。但课堂上也呈现出了另外的问题:因欣赏了两遍《松花江上》,预定的教学任务未能全部完成。课后思考:如果在课前考虑充分些,将歌词在听歌时用小黑板出示,直接让学生谈听后的体会,就能节约时间,直入主题了。或是在听歌之前对此歌曲的创作背景先简洁介绍后再欣赏,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要充分准备,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