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让课堂绽放美丽的意外 ——从几则教学案例来看非预设性问题的生成案例背景创设开放而富有思维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学习。相信这是新课程几年实施下来我们所有语文老师的期望。确实,新课程实施几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的课堂上有了越来越响亮的学生们的声音,鲜活、灵动、激情,最重要的是生成。经历了最初的盲目收获“意外”的欣喜,到中期“意外”生成时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到如今,理性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平衡,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对于动态化问题的生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就从以下几则案例来说说自己的看法。案例叙述镜头一在上七下第二十九课《马》第二课时时,为了让学生们对马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我让他们欣赏了梁晓声的《如果我为马》,看着看着,突然听见有两位同学争论起来了,看着学生们那激动的脸庞,我问了一句:有那么多种马,你喜欢做哪一类马?我随口一问,没想到却在学生中间点燃了火花。航航首先站起来说:“我愿意做野马,因为它很自由;也愿意做战马,因为它很威风;也愿意做宠马,因为主人会对它好,衣食
让课堂绽放美丽的意外——从几则教学案例来看非预设性问题的生成,标签:语文教研组活动记录,初中语文教研组计划,http://www.88haoxue.com让课堂绽放美丽的意外
——从几则教学案例来看非预设性问题的生成
案例背景
创设开放而富有思维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学习。相信这是新课程几年实施下来我们所有语文老师的期望。确实,新课程实施几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的课堂上有了越来越响亮的学生们的声音,鲜活、灵动、激情,最重要的是生成。
经历了最初的盲目收获“意外”的欣喜,到中期“意外”生成时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到如今,理性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平衡,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对于动态化问题的生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就从以下几则案例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案例叙述
镜头一
在上七下第二十九课《马》第二课时时,为了让学生们对马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我让他们欣赏了梁晓声的《如果我为马》,看着看着,突然听见有两位同学争论起来了,看着学生们那激动的脸庞,我问了一句:有那么多种马,你喜欢做哪一类马?
我随口一问,没想到却在学生中间点燃了火花。
航航首先站起来说:“我愿意做野马,因为它很自由;也愿意做战马,因为它很威风;也愿意做宠马,因为主人会对它好,衣食无忧……”
这时,爱发言的勋勋马上就叫了起来:“怎么能做宠马呢?听别人使唤的?”
“为什么不能?做宠马有吃有穿有住,我们所追求的不就是吃饱穿暖吗?”
“那万一主人对它不好呢?它不就要看主人的脸色行事了吗?”
“那万一主人对它很好呢?比如我们家的狗,我就对它很好啊!更何况,我们现在被爸爸妈妈养着,不也要看他们的脸色吗?……”
我没想到的是从关于马的问题,会谈到关于父母养育子女的问题。这真是意外中的意外。
对于孩子们说,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也是最容易能让学生们有共同观点的一个话题,所以,航航这么一说,大家全都不说话了,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全都陷入了沉思中,过了一会儿,就见许多学生开始点头,似乎都非常赞同,我听见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是啊!我们现在就要看爸爸妈妈的脸色行事啊!
很自然的,讨论的话题就由马转移到养育的问题上去了。
在这个时候,我本想制止他们的讨论,但看看学生的脸色,似乎在等待着我给他们一个正确的说法,或是从老师这个位置给予他们一些看法,于是我忍住了,还是决定让他们继续讨论下去。因为我知道,这也大多数学生很想要讨论的。于是,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就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起关于父母养育我们而我们是否一定要完全听从父母的问题。
最后,这一堂课就在大家热热闹闹的发言和讨论中结束。
这是笔者在刚接触新课程的第一年所上的一堂课。上完课,个人觉得非常兴奋,学生有问题生成了,而且课堂是非常热闹,学生们的思路非常活跃。然而现在想来,这是一堂语文课吗?可以说,整个后半节课都成了学生们关于养育、报恩的争论课。问题生成了,课堂热闹了,然而作为语文课,学生的收获在哪里?我不知道。
镜头二
九年级上《敬业与乐业》这一课。笔者正在介绍作者,并大加赞扬,“梁启超先生是300年来最渊博最伟大最优秀的学者文人。甚至有人评价他的学问和人格几乎无懈可击。”这时突然有一个声音清晰地传入我的耳朵:哼!搞笑!
这真是让我生气。我强忍住自己的怒火,问了一句:“有何高见?”
“我对此表示怀疑。”
“为什么?”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而学生们也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很想听听看,他有什么高见。
“请大家看课文,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这样的说法对吗?”课堂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我看到了一张张思考着的脸。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疑问。照我原先的设计,在介绍完作者之后会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但是这样的预设是否合乎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们的讨论又是否会有助于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我还没底,得走一步看一步。但没想到这个男生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了他们的心。
第一个站起来的是周:我也觉得这句话不对,劳作就是做事的意思,既然是做事,那就有做好事与做坏事的区分,做好事我们可以说是功德,那做坏事呢?
杜:我要反驳周。我觉得他的话是不对的,文章中所说的劳作指的是工作,工作当然是好的,怎么会是坏事呢?
周:我反对。作者说“敬业与乐业”,这个“业”并不局限于大人们的工作,而是任何一件事情。
杜:作者说“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 既然是可敬的,就不应该是坏事。
他们两人一个在第一组,一个在第四组,两位同学针锋相对的争论,听得同学们的脸都不停地转来转去,飞快地思考着他们的话。而这时,教室里除了电风扇的声音外,竟又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那么,杜某,你怎么看这句话呢?”我适时地插上一句。
“我也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但并不是做好事和坏事的问题,我觉得人活着,不可能永远在劳作,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不可能都在劳作,总有休息、吃饭、睡觉的时候,难道那就是罪恶吗?”杜的反问语气用得很强烈,我感觉学生们的思路似乎被打开了,都有种心领神会的感觉。果然,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了。
“我赞同。比如退休老人,他们退休在家,不工作了,难道就是罪恶了吗?”
“我也赞同杜的观点,小孩很小,还不会工作,难道就是罪恶了吗?”
“人不是机器,总要休息的,你们看看,现在杭州对外宣传,大打休闲牌,难道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吗?作为休闲之都的人,我可是很自豪的。”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都对“不劳作便是罪恶”发起了强大的攻势,此时的我,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他们。
“确实,过年的时候,亲戚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喝茶、打牌、上网、玩游戏那是很普通是事情,我们能说是罪恶吗?当然不能。看来,梁启超的这句话确实是值得商榷。”
就在这个问题即将告一段落之时,杨某站了起来。
“老师,我觉得梁启超先生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整天无所事事,那就真的是罪恶了。因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所需要的一切,全都是别人劳作得来的,但如果有人不劳作,便是对于别人劳作产物的一种不尊重。当然是罪恶了。”
上一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