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师:这位同学找出的观点也很好,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 这句话是说人的悲剧性实质的,那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就这一句话吗?生:不是,还有其他的。师:所以说这句话说的不全面,它只是观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那这节中作者的核心观点应该是哪句话?生:人的悲剧性实质。(齐答)(幻灯片打出此句)(学生齐读这三句话)合作探究师:古人曾说:“学贵有疑,思源于疑。”我们读书要敢于质疑。请同学们按照咱们原先分的小组进行讨论:作者提出这三个核心观点的原因是什么?探讨第一个观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生1:祖先迁徙的习性,外部世界的诱惑,被迫离家的无奈,前方未知的幻想。生2:第3段写的是历史的原因,第5段写的是外界诱惑的原因,第6段写到离家是出于无奈,第7段写到离家是由于前方的诱惑,所以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幻灯片展示原因)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而且很全面。这句话具有很大的统摄性,它统摄了下面若干段落,所以说这句话是作者的核心观点。探讨第2个观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它究竟苦在哪里?可以用原文的句子做答也可以自己概括。生:在第10段作者
《前方》教学实录,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师:这位同学找出的观点也很好,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 这句话是说人的悲剧性实质的,那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就这一句话吗?
生:不是,还有其他的。
师:所以说这句话说的不全面,它只是观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那这节中作者的核心观点应该是哪句话?
生:人的悲剧性实质。(齐答)(幻灯片打出此句)
(学生齐读这三句话)
合作探究
师:古人曾说:“学贵有疑,思源于疑。”我们读书要敢于质疑。请同学们按照咱们原先分的小组进行讨论:作者提出这三个核心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探讨第一个观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生1:祖先迁徙的习性,外部世界的诱惑,被迫离家的无奈,前方未知的幻想。
生2:第3段写的是历史的原因,第5段写的是外界诱惑的原因,第6段写到离家是出于无奈,第7段写到离家是由于前方的诱惑,所以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幻灯片展示原因)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而且很全面。这句话具有很大的统摄性,它统摄了下面若干段落,所以说这句话是作者的核心观点。
探讨第2个观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它究竟苦在哪里?可以用原文的句子做答也可以自己概括。
生:在第10段作者描写到: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在颠簸流离的旅途中,人生真是一场苦旅。而这“苦”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辛苦。
生:这是一种皮肉之苦。
板书:皮肉之苦:
拥挤不堪 坑洼不平 颠簸 东倒西歪
惶惑 茫然
不安 无奈 焦躁不宁 索然无味
师:为了加深旅途辛苦这一印象,请同学们看一下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一些片段。
《围城》的片段:
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癖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驭了解。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
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的身体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腿跟腰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
鸿渐也在头晕胃泛,闻到这味道,再也忍不住了……又感觉坐得不舒服,箱子太硬太低,身体嵌在人堆里,脚不能伸,背不能弯,不容易改变坐姿,只有轮流地侧重左右屁股坐着,以资调节,左倾坐了不到一分钟,臀骨酸痛,忙换为右倾,百无是处。一刻难受似一刻,几乎不相信会有到站的时候。
师:可见他们的旅途够辛苦的,如果换了舒适的环境,正如书上所说“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他们的心情就一定会舒畅吗?他们的旅途就会不苦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人生的苦旅不仅仅是体现在皮肉上,还体现在精神上。虽然环境舒适,但内心疲惫,正如文章中所说“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这说明境遇舒适,但心情并不快乐,一样是一场精神苦旅。
师:说的好,抽象为人生之路看,人生实质上是一场精神苦旅。(打出“精神之苦”)
师:生命的历程备受着皮肉与精神的煎熬,经历着双重的痛苦,所以说人生是一场苦旅。句中的“实质上”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生1:“实质上”不能删去。我觉得人有时候并不痛苦,外出旅游还可能是一种
享受。如果去掉“实质上”说法就有点绝对化,所以不能去掉。
生2:我也认为不能删去。这里所说的是抽象化的人生,并不完全是旅途,人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且要经历很多磨难,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也有人很容易就能成功,所以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所以必须加上“实质上”。
生3:不能删去。因为它是限定词,作者在原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比如坐豪华的游艇、舒适的火车和飞机,他们身体上并不苦,苦的是精神,所以必须用“实质上”。
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好,小组探讨的结论很精辟,不错,希望以后大家继续发扬这种合作精神。
探讨第3个观点
师:“人的悲剧性实质”是什么?即“人的悲剧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生1:第11节中的第一句话,即“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打出“想到目的地——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时刻惦念家、家园”)
师:人在外流浪又时刻惦记家乡,因此思乡才成了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真可谓
魂牵梦绕、愁肠寸断。文章中就举了几个思乡的诗句。同学们齐读一下这些诗句。
(生齐读)
生3: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打出“人无法还家——即便还家,依然无家”)
师:我们来齐读一下这两句话。
(生齐读)
质疑问难
师:古人强调读书要有两境:心情意境,要身临其境。我们不仅要读懂作者,更要读出自己。现在我们进入了质疑问难阶段,看同学们能不能既读懂作者又读出自己。具体方式是:男同学提问女同学回答或者是女同学提问男同学回答。
女生问:作者的题目为“前方”,“前方”到底指的是什么?
男生答:(思考并讨论)结合第3节和第7节内容,我认为“前方”在这儿不是空间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是精神的追求。
男生问:第11节中作者为什么说“人无法还家”?为什么又说“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里的家指的是什么?
上一篇:《安妮日记》教案及练习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