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4、顺着故事情节,研习“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13小节、一个闪念第16小节、否认第26小节、一个新的证据,又被自己否认第34小节、又一个证据证明自己在故乡,但我仍怀疑第46小节、十字架让我回忆起了一切第49小节、六种字体写的笔迹使我惊骇万状,确认了母校第52小节、终于看到自己的伤势,认出了比尔格勒5、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的兴趣,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最为常见。 本文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遭遇的悲惨,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作业:再次阅读小说,并提出阅读时产生的问题,每位同学至少提三个问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讨论交流同学们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问题的提出能看出学生在进行第二轮阅读后思想能进入到哪一个层次[注]:事先将同学们的问题审视一遍,将问题按照从小到大,从细节到整体的顺序依次向学生抛出。 1、46小节,十字架,干涉学校教育的纳粹分子专横而又无能的一个明证2、墙壁上挂的画:希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设计16,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http://www.88haoxue.com4、顺着故事情节,研习“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13小节、一个闪念
第16小节、否认
第26小节、一个新的证据,又被自己否认
第34小节、又一个证据证明自己在故乡,但我仍怀疑
第46小节、十字架让我回忆起了一切
第49小节、六种字体写的笔迹使我惊骇万状,确认了母校
第52小节、终于看到自己的伤势,认出了比尔格勒
5、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的兴趣,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最为常见。
本文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遭遇的悲惨,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
作业:再次阅读小说,并提出阅读时产生的问题,每位同学至少提三个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讨论交流同学们在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问题的提出能看出学生在进行第二轮阅读后思想能进入到哪一个层次
[注]:事先将同学们的问题审视一遍,将问题按照从小到大,从细节到整体的顺序依次向学生抛出。
1、46小节,十字架,干涉学校教育的纳粹分子专横而又无能的一个明证
2、墙壁上挂的画:希特勒,凯撒、希腊武士、尼采,扩张的英雄头像
3、多哥的风景画: 将殖民扩张崇武的思想默默渗透于艺术教育中,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学生们在多哥的画上涂鸦些什么?——多哥万岁
这能说明什么?——至少能说明,学生们很关注这幅画。他们会关注什么?作者写的不多写的不明,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4、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第9、35、36小节、——宣扬为战争而死是光荣的
思考:这个纪念碑为什么放在学校里?——死的人都是这个学校的
纪念碑应该是为烈士而立,现在这上面的都是什么人?——学生,不等于战士
“到处都一样”说明什么?——人们对法西斯的认同
为什么要竖立纪念碑?——对人们的欺骗。
我对纪念碑的态度是什么?——希望能刻在上面,像斯巴达战士们一样被历史记住
我的铭文上将有一段空白,这说明了什么?——我并不理解我为了什么而上战场,折射出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无知;不知道生命的价值何在;
5、记忆中的学校环境描写:突出以前学校生活的宁静和美好,和现在的学校做对比,同时这也是我不能确定这是我的母校的原因之一。
6、49小节中,在那“绝望”的日子,绝望的含义是丰富的,它既有祖国即将灭亡的绝望,也包含了主人公英雄之梦无法实现的绝望。
7、为什么我要写六遍,而且写的很大?——表示一种决心。
为什么老师在责骂我写了太大之后还是用同样大的字也写了一遍?——师生共同的追求,同时也可看出军国主义教育。
8、 为什么直到用六种字体书写的铭文的出现时才敢确认?
① 那是我自己的手迹,
② 这句话震撼了我内心隐秘的角落,是我记忆最深刻的部分
③ 我为什走上战场——铭文是根源!
9、确认是自己的母校后,我是什么心情?得知自己的伤势后又哪些表现?
① 惊骇万状,心剧烈地跳动
② 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失声呼叫,内心的痛苦
③ 认出了比尔格勒,他是我昔日学校生活和今日悲惨处境的见证人
④ 渴望“牛奶”
作者对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并未作正面描述,而是体现在四次叫喊中
10、小说的标题有何含义?
①确认的最有力证据
②决定命运的一句话,为了这句话而走向战场
③充满了讽刺(我是为祖国而战吗?300名战士等同于学生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重点鉴赏小说的人物
第三轮的深度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可以通过预设问题和追问两种方式进行。
1、37小节,我厌恶学习,我对什么感兴趣?——在多哥上写的字表明了我的追求
总结:一个浑浑噩噩的十五六岁的少年,有点玩世不恭,不满学校单调的学习生活,狂热于战争,希望成为英雄。一个本该在学校接受艺术教育、传承人类美的文化的孩子却成了战争狂,这个罪过谁来承担?
2、、35小节,我对远处传来的炮声所发表的感想
即便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也可以想象,大炮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并不具有美感,而且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毁灭,是成千上万人的丧生。更何况,这个炮声是在攻打谁?——我的祖国
我——有仗打就兴奋,不管炮声伤的是谁,并不是“为保卫祖国”而战,是一个战争狂。
我怎么会成为战争狂的?——“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可见军国主义教育已经渗透到血肉中去。
作者在小说中是如何表现这种军国主义教育的?——通过环境描写:挂战场英雄的画像,纪念碑、殖民地图等。
3、能不能就将“我”定位为一个彻底被扭曲了人性的战争狂?
不能,人性中还有未泯的地方。(一)我对以前学校的记忆(二)我对眼前学校的厌恶,觉得是一座“死城博物馆”(三)我渴望过牛奶的生活 (四)我对学校确认过程的反复本身就表明我的内心深处还潜伏着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可提问(“我”为什么在认出自己的笔迹后会“惊骇万状”?我究竟希不希望这是我的母校?)来帮助理解。
总结:人物的形象往往是复杂的、立体的,没有纯粹的人。我毕竟只有十五岁左右,虽然我被纳粹的军国主义教育所侵渍,一心渴望走上战场成为英雄,对战争充满了幻想。可是眼前的现实却让我看到了战争最真实的一面,它不仅摧毁了母校,也摧毁了我自己。此时的我,最渴望的是“牛奶”的生活。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