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我与地坛》教案22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语文必修二   阅读:68880

概要:《我与地坛》教案[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1、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 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 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 一 课 时一、导入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

《我与地坛》教案22,标签: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  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  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 作者简介    

  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而后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检查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    )      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二)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     意蕴:           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                     窸窸窣窣:

  四、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悟

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并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母亲)

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明确: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二)研读第一部分

1、“我”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地坛的?

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颓废、迷惘

2、其实,在进入地坛后,作者觉得“我”与地坛早有一种联系了,文章如何叙述的?

明确:(第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地坛离我家很近”“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4、  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坛?(课文第一部分3、5、7段)

明确:①第三节里,从那些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和玉砌雕栏上我们仍就能想象出地坛昔日的金碧辉煌,高大气派。可是如今一切的繁华都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四百年的风风雨雨,地坛洗尽铅华静静的守候,等待着作者的到来。它以博大的胸襟拥抱了史铁生,它以它的宁静给史铁生撑起了一个叩问灵魂、思考生命的场所,它并非居高临下去审视史铁生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接待他。史铁生的生命和地坛契合了,从此就再也没有分开。

    ②第五节里,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中的小生命们却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蜂儿还是蚂蚁抑或是瓢虫,它们虽然卑微,但他们并不因为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各自故我的生活着,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无言的诉说着生命的美丽。看那只留在树干上的蝉蜕是否在诉说只要能在枝头为生命高歌,即使付出四年地下艰苦的劳作那也值得,轰然落地的露珠是否在昭示卑小的生命只要积聚力量就足以演绎生命的辉煌,不衰败的古园使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生命抗争。园子是作者的比照,他从中获得了宝贵的启示: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颓废。

    ③第七节里,即使是落日也要把余辉洒遍世间每个角落;即使天地落寞,只要我们纵情高歌,也会演绎生命的豪情;即使是花叶飘零,也要落叶归根,化作春泥肥沃土;泰戈尔说:“天空没留下任何痕迹,但鸟儿已飞过”,孩童的脚印不正是他们生命的留痕吗?还有那寂静的守卫着地坛的苍松翠柏,不管人世沧桑巨变,不管人间悲欢离合,它依旧坚定执著的存在!

哪怕是一棵小草,也要染绿整个春天,哪怕是一滴水珠,也要折射太阳的光辉;哪怕是昙花,也要让生命在瞬间绽放的灿烂!哪怕是流星,也要用自己的光和热划破沉寂的夜空!也许这正是对生命最好的解说。

[1] [2]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必修二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二
》《《我与地坛》教案2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