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4»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4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三   阅读:68979

概要:3、那么,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故事进入了高潮阶段。 “夜缒而出”,这也照应了前文中严峻的形式(“缒”字“而”字的讲解) 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 (秦————晋————郑) 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 (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烛之武的这句话一说出来,大家会不会想“坏了,烛之武难道要叛国,郑国又危险了”,我们继续往下读。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 (6)(秦————晋————郑) 肆其西封 东封郑 (7)从这个图中,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4,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3、那么,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故事进入了高潮阶段。

“夜缒而出”,这也照应了前文中严峻的形式(“缒”字“而”字的讲解)

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提问)

(秦————晋————郑)

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

(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烛之武的这句话一说出来,大家会不会想“坏了,烛之武难道要叛国,郑国又危险了”,我们继续往下读。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

(6)(秦————晋————郑)

肆其西封             东封郑

(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4、秦军退,并“使、、、、、、戍之”。晋国怎么样了呢?分析“不仁”“不知”“不武”。 “不知”是真正的原因。

四、艺术特色

1、整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清洁是不是平稳发展的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2、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3、这个故事也算得上当时的一件大事了,而作者没有写秦晋如何计划,没有写郑国大臣的凡庸,而是集中笔墨写烛之武的说词,这是本文选材的一大特点,详略得当,结合《曹刿论战》。

五、字词(略)

六、板书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尾

                         辞

君知其难 君之薄也 君亦无所害 君之所知也 唯君图之

       亡郑          舍郑            联晋 

       无利          有利            无利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二、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必修三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