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渔父》导学案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五   阅读:68979

概要:⑥洒脱率真的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煜《渔父词》 【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弹冠 凝滞 振衣 憔悴 B、沧浪 流俗 惹事生非 流放 C、鼓枻 莞尔 摇尾乞怜 势不可当 D、枯槁 隐忍 一家之言 濯足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而”“于”“以”。 (1)而: 渔父莞尔而笑( )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2)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 何故至于斯( ) 葬于江鱼之腹中( ) (3)以: 是以见放( ) 安能以身之察察( ) 可以濯吾缨( ) 3、补出下列各句的省略成分。 (1)行吟泽畔( ) (2)不复与言( ) 4、把下列

《渔父》导学案,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⑥洒脱率真的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煜《渔父词》

【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弹冠   凝滞    振衣      憔悴        B、沧浪   流俗    惹事生非   流放

C、鼓枻   莞尔    摇尾乞怜   势不可当   D、枯槁    隐忍    一家之言   濯足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而”“于”“以”。

(1)而:   渔父莞尔而笑(        )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2)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

何故至于斯(        )

葬于江鱼之腹中(        )

(3)以:   是以见放(        )

安能以身之察察(        )

可以濯吾缨(        )

3、补出下列各句的省略成分。

(1)行吟泽畔(        )          (2)不复与言(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5、下面是对唐代张志和《渔父》的分析,其中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A.这首词牌为《渔歌子》的词,描绘了春江水涨、烟雨迷蒙、鸟飞鱼肥、悠然垂钓的图景。

B.青山、白鹭、红花、绿水,景物色彩鲜明,再现了桃花汛期南国特有的色彩。

C.“青箬笠,绿蓑衣”用借代手法勾画出一幅剪影式垂钓图,表现了隐者怡然安适的情趣。

D.“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了诗人敢于迎击风雨、不怕困难、决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渔父答案:

一、 学评价

1、fǔ  gǎo  zhì  wǎn  bū  chuò  lí  mén  gǔ  yì  zhuó

2、颜色:脸色。  见:表被动。   振:抖动。   鼓:敲打。   举:全鼓:敲打 形容:形体容貌

3、形容 古义:体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至于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4、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枯槁  振聋发聩  皓首穷经  沧海桑田

5、(1)《楚辞》是战国时代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

(2)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和《远游》等。

(3)略

6、选(D)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句式的能力,其余都是被动句。D是疑问句

二、文本研习(此中答案仅供参考,大意对即可)

1、“举世皆浊”、“众人皆醉”;“我独清”、“我独醒”。

“弹冠”、“振衣”; “宁赴湘流”、“葬身鱼腹”。

2、明辨是非、高洁自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不问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极避世、飘然自乐。

3、(1)从个人出发,意图在于全生。明辨是非、高洁白奉,而且至死不渝。消极避世、钓鱼江滨,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枻高歌,欣然自乐。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三、1、参考意见:

据王逸的阐释,渔父的“沧浪歌”恍然点化了屈原,使他在悟“道”后自投汨罗江而亡。钱澄之《庄屈合诂》自序云:“屈子徘徊恋国,至死不能自疏,观其远游所称,类多道家者说,至卒章曰:‘超无为以至清兮,与太初而为邻。’而太史公称其‘蝉脱于浊秽兮,以浮游尘埃之外’,亦诚有见于屈子之死,非犹夫区区愤激而捐躯者也。是故天下非至性之人,不可以悟道;非见道之人,亦不可以死节也。”(《自序》)很显然,至情至性、尚治有为的屈原在遭谗被贬之后已渐渐“悟道”,这就必然导致了他投江身亡的结局。而“渔父”正是引他 “悟道”的最关键人物。据《孟子》所载,当年孔子曾听孺子传唱《沧浪歌》,并有“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的评语。(《离娄上》)由此看来,渔父即“道”的化身,而渔父之道就是隐遁之道,也就是儒家“独善其身”、“杀身成仁”之道,与道家中的避世思想亦相接近。

2、参考意见:

可以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比如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屈原“毅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

可以从东西方生死价值观来探讨:比如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西方人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有异。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把自我的小生命看做是民族的大生命的一环,舍小取大,舍生取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五
》《《渔父》导学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