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陈庆德2017《渔父》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正文

陈庆德2017《渔父》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05-18 22:32:44]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五   阅读:68579

概要: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原创一体化教学案《渔父》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2011)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直面人生”单元,属于“问题探讨”的要求。本文居于第一板块“生存选择”的第二篇,本板块有两篇,第一篇是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名垂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本文,屈原“毅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司马迁与屈原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的学习难度不大,教学的重点首先是字词和句子的理解、积累,其次,对屈原的不从俗的品格作深层理解探讨,并学习这种精神品格。目标要求: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名句。2、 感受屈原的人生观和生死观,领会他的高尚人格。3、 学习对话描写,学习镜头描写。课时设置:1教时。过程:一、导入本单元属于“问题探讨”的要求。本文居于第一板块“生存选择”的第二篇。第一篇,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名垂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本文,屈原“毅然赴死

陈庆德2017《渔父》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原创一体化教学案

《渔父》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2011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直面人生”单元,属于“问题探讨”的要求。本文居于第一板块“生存选择”的第二篇,本板块有两篇,第一篇是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名垂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本文,屈原“毅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司马迁与屈原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的学习难度不大,教学的重点首先是字词和句子的理解、积累,其次,对屈原的不从俗的品格作深层理解探讨,并学习这种精神品格。

目标要求: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名句。

2、  感受屈原的人生观和生死观,领会他的高尚人格。

3、  学习对话描写,学习镜头描写。

课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属于“问题探讨”的要求。本文居于第一板块“生存选择”的第二篇。第一篇,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名垂不朽,实现人生的价值;本文,屈原“毅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践志。司马迁与屈原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的学习难度不大,学习的重点首先是字词和句子的理解、积累,其次,对屈原的不从俗的品格作深层理解探讨,并学习这种精神品格。

二、回顾已教课文《离骚》,复习有关常识

1、简介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楚王的后代。他学识渊博,才能杰出,在内能安邦定国,在外凭杰出的辞令能周旋于诸侯。他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任用贤能,修明法度,抵抗秦国。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先期曾辅助怀王图议国事,处理内政应对诸侯,甚得信任。任左徒时,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但是,楚怀王到了后期逐渐进入昏庸,分不清奸贤,重用小人,而远离贤臣,屈原为同僚上官大夫所谗,被怀王疏远,并被流放。顷襄王时,更因令尹子兰之忌,再被流放。最后,他目睹国事日益混乱,为秦国侵凌,楚郢都被攻破后,便悲愤绝望,自投汨罗江而死。

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沙士比亚、意大利单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屈原投江的纪念日。)

2、楚辞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战国中期,在屈原等人的参与下楚辞才形成个人创作的一种文学样式。

3、小结:我国诗歌传统——(1)《诗经》代表着现实主义;(2)《楚辞》代表着浪漫主义;合称“诗骚”,或者“风骚”。

四、朗读

1、注意读音

(pàn)  憔(cuì)   枯(gǎo)  渔(fǔ)  三大夫(lǘ)  凝滞(níng zhì)  其泥(gǔ)  (būzāo)  (chuòlí)  汶(mén)  皓(hào)  尔(wǎn)  鼓枻(yì)  (zhuó wú yīng)

2、指名朗读

3、自由朗读

五、疏通

1、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商讨,弄懂下列词义

行吟泽畔——形容枯槁——是以见放——凝滞于物——淈其泥而扬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醨——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新沐者——新浴者——身之察察——物之汶汶——皓皓之白——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沧浪——濯吾缨

2、交流

(行吟,边走边唱;泽畔,水边。形容,身形面容;枯槁,干瘦。见放,被流放。拘泥、执著于外物。在泥水中搅浑,扬起水波。餔,吃;糟,酒糟;歠,饮;酾,薄酒。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使自己被放逐呢?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沐,洗头。浴,洗身。察察,皎洁的样子。汶汶,玷辱。皓皓,洁白。莞尔,微笑的样子。鼓枻,敲打船桨,橙,桨。指汉水。濯,洗;缨,系帽的带子。)

3、同学互相翻译,纠正错误

4、指名翻译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走。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身体枯瘦。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全世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只有我独自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搅浑那泥水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您偏要忧思重重行为高出众人,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六、探讨问题

1、由本文,推测一下屈原所处的外界环境和内在心境。

(外界环境:楚国上下一片黑暗。内在心境:追求理想而遭遇挫折;内心矛盾而选择坚定;不能奋斗而身陷困厄;信念执者而准备献身。)

2、渔父的说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由其言行可推知出他怎样的身份?

[1] [2]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五
》《陈庆德2017《渔父》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