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逍遥游》教学一体化案» 正文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逍遥游》教学一体化案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中语文必修五   阅读:68769

概要:⒊逐节疏通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结合重点字词疏通全文,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适时点拨,此工作可由课前预习时完成)⑴通假字:冥——溟反——返知——智已——矣辩——辨有——又⑵重点实词(单音词):怒而飞志怪抟扶摇六月息负大舟覆杯培风决起枪榆枋控于地适千里小年知其然绝云气斯已矣天地之正⑶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海运扶摇野马坳堂夭阏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羊角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先抓住核心问题“有所待”,再逐渐深入提问)⒈课文举例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即都要凭借力才能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和人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否定的?明确:先后例举的事物有: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⒉第一段中,庄子说及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都城是“有所待”,因而也都是不自由的,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明确:强调“小大之辩”,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逍遥游》教学一体化案,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⒊逐节疏通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结合重点字词疏通全文,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适时点拨,此工作可由课前预习时完成)

⑴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辩——辨 有——又

⑵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 志怪 抟扶摇 六月息 负大舟 覆杯 培风 决起 枪榆枋 控于地

适千里 小年 知其然 绝云气 斯已矣 天地之正

⑶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 扶摇 野马 坳堂 夭阏 莽苍 果 然泠 然数数然 羊角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抓住核心问题“有所待”,再逐渐深入提问)

⒈课文举例说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即都要凭借力才能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和人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否定的?

明确:先后例举的事物有: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⒉第一段中,庄子说及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都城是“有所待”,因而也都是不自由的,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强调“小大之辩”,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的差别的,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对鲲鹏之类伟岸者的热爱、赞扬,和对蜩、学鸠、斥 之类肖小的鄙夷。

  为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动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 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⒊课文第三段写了哪三种不同层次的人?作者是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的?

  明确: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人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 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率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顺应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御元气之辩”(驾驭阴阳等元气的变化)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⒋《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明确: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五、布置作业:

⒈熟读成诵,构建知识点网络;

⒉诵读全文,思考课文是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⒈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⒉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庄子。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由于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是怎样的“自由”呢?希望我们能够在《逍遥游》中能够窥见其中的点滴。

二、理解文章内容:

(由三个“笑”导入文本分析)

⒈听读全文前,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⒉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

三、问题探究:

⒈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⑴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⑵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

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⑶本段中其实有一句话可以证明以上的内容,而且这句话是作者写鹏如何大,如何飞至九万里的目的,是哪一句?

明确:“天之苍苍,……亦若是而已矣。”就是说,人们仰而观天,苍苍而无所至极;殊不知九万里高空的鹏俯而下视,也如人们仰视苍天一样。在九万里高空的鹏把地面的人、物看得很渺小,但地面的人或其他小生物看远在至极的高空的大鹏不是一样的渺小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完全消除了事物的大小。在他看来,世间的万物都是一律平等的。鲲鹏之大,尘埃之小,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五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逍遥游》教学一体化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