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何其芳《秋天》教案教学设计6(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正文

何其芳《秋天》教案教学设计6(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855

概要:14.秋天何其芳(广水市余店镇初级中学 韩家斌)三维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3.赏析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学习描绘秋天的手法,背诵咏秋的名句。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教学时间:一课时第1课时一、导人新课 宋玉曾在《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评论家。生于重

何其芳《秋天》教案教学设计6(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标签: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14.秋天

何其芳

(广水市余店镇初级中学  韩家斌)

三维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赏析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学习描绘秋天的手法,背诵咏秋的名句。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教学时间:一课时

第1课时

一、导人新课

宋玉曾在《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评论家。生于重庆万县。原名何永芳。主要诗集有《预言》、《夜歌》、《夜歌和白天的歌》等。散文集《画梦录》等。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新月派诗人。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汉园集》,史称“汉园三诗人”。1938年夏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1944-1947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二、深情朗诵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及节奏。

c.根据诗歌,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提示:(关于诗歌画面的描绘)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三、整体把握www.88haoxue.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88haoxue.com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提示: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3. 从这些画面中,你品味到了怎样的秋天?

4.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提示:美丽的画面——乡村秋景图

(第1节)农家丰收图:(农人)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松弛、闲静的世外风光——闲静的秋天

(第2节)霜晨归渔图:(渔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淡远、清静的神韵——宁静、悠远的秋天

(第3节)少女思恋图:(牧羊女)清纯明净、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多情的秋天

充满诗意的秋天——喜爱  赞美

四、合作探究

1、第一节“伐木声”与农民丰收有关吗?

2、如何理解第二节中“收起青鳊(biān)鱼似的乌桕(jiù)叶的影子”?

3、第三节主要是写草野、蟋蟀、溪水、牧童还是牧羊女?为什么还要写其它景?牧羊女的梦里有什么?

(起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先写秋景,引出少女情思。)

五、美点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1.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闲静的氛围。

4.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喜悦的心情。

6.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比喻巧妙,耐人寻味。

7.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将秋天拟人化,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羞涩朦胧,似喜似羞。

六、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描写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乡村秋景图,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写出了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写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秋天。

七、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秋景(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1] [2]  下一页


Tag: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何其芳《秋天》教案教学设计6(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