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一双手》课堂实录

[10-21 00:23:1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27

概要:第一个问题:课文是人物专访。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人物的“一双手”的? 哪个说? 生:我认为是从采访的角度。 师:对的,是采访的角度,所以写了采访者的活动。作者是在和被采访者张迎善的一系列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来写“天下第一奇手”的。哪位同学能从各段中找出反映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抓住这几个动词,我们也就可以把记叙的线索理出来。大家可以边看书,边把找到的有关的动词用钢笔圈点勾画出来。我们看哪位同学找得最快,哪位同学找得最准,哪位同学找得最全。 有人举手了,好。又有很多人举手,不要着急。反应快的同学要耐心等一下。请鬃说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找出一系列动词,教师放幻灯片,映出主要动词: 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手) 师:我们看看幻灯映出的词。勾画不全或不正确的同学,对照幻灯映出的词添加、改正一下。(借此师生共同划层次。) 作者在一系列的采访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直觉写出了一双手的奇特,给读者以亲切感、自然感。 从同学们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读书时初步做到了“心到”。 我再问第二个问题: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一双手”给作者最初的印象的?主要是哪几句话?

《一双手》课堂实录,标签: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第一个问题:课文是人物专访。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人物的“一双手”的?

哪个说?

生:我认为是从采访的角度。

师:对的,是采访的角度,所以写了采访者的活动。作者是在和被采访者张迎善的一系列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来写“天下第一奇手”的。哪位同学能从各段中找出反映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抓住这几个动词,我们也就可以把记叙的线索理出来。大家可以边看书,边把找到的有关的动词用钢笔圈点勾画出来。我们看哪位同学找得最快,哪位同学找得最准,哪位同学找得最全。

有人举手了,好。又有很多人举手,不要着急。反应快的同学要耐心等一下。请鬃说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找出一系列动词,教师放幻灯片,映出主要动词:

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手)

师:我们看看幻灯映出的词。勾画不全或不正确的同学,对照幻灯映出的词添加、改正一下。(借此师生共同划层次。)

作者在一系列的采访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直觉写出了一双手的奇特,给读者以亲切感、自然感。

从同学们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读书时初步做到了“心到”。

我再问第二个问题: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一双手”给作者最初的印象的?主要是哪几句话?哟,都知道。哦,还有一位同学没举手,大家再等等。好,全了。请鬃说。

生:第四段,“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师:你见过松木吗?

生:见过的。

师:松木什么样子?我最近请木工师傅找了个半截老松木,是这样的。

(出示半截鹰爪形的老松木,全班学生兴奋地笑起来。有的从座位上站起来看,老师在行间巡走。)

师:我要同学们看着老松木,想一想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的特征?

生:粗。

师:为什么?

生:松木表皮粗糙。

师:还有什么?

生:老。

师:哪里老?

生:本来就是老松木。

师:还有什么?

生:干。

师:松木在老师手里。你怎么知道干的?

生:那块树皮已裂了,所以干。

师:还有没有?想一想,仔细想想。你说!

生:(立起来又愣住)

师:不要性急,我相信你会想起来的。其他同学可能已想好了,可我还一点要请这位同学说。(两秒钟后)

生:硬。

师:很好,硬,你摸一摸,硬不硬?(把松木送到学生手上摸一摸,学生回答“很硬”。)还有一个词,能再想一想吗?

(全场静思)大家可以从颜色和形状上考虑。

生:颜色比较深。

师:对,色深。还有没有?

生:我认为还有厚

师:好。大家一凑就把以树喻手的特征说得准确、完整而全面了。

(教师归纳以松木喻手的几个主要特征。板书:粗→老→硬→干→色深→厚)

师:我再问第三个问题。有人说,世界上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你们觉得用“半截老松木”比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还有手的哪一个特征没有表现出来?

(几个学生插嘴:“大!”)

师:大?课文中哪里写“大”的?能不能找出来?

(纷纷举手)

师:不要粗心,课文中写大的不止一处。要找全了。

(学生勾画圈点写手大的语句,教师运用幻灯字幕解释词语“本能”:人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性能)

生:课文第17段,作者列举数字是写手大的。

生:第8段,手指特别肥大,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也是写大的。

生:第5段,“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的裹住了”是写大的。

师;这个“裹”字用得好不好?同位的同学互相裹一裹手,看能不能裹起来。

(同学互相裹手,课堂一片活跃。)

师:裹得起来裹不起来?

生:裹不起来。

师:怎么会裹不起来呢?

生:手小。

师:手小,我的手与你们的手比起来可能是大手了,也不能把他们的手裹起来。(用自己的手裹前排一位学生的手,果然裹不起来。)那么,课文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手大的呢?

生:(齐)对比。

师:对,用大手比小手,突出“一双手”之大。越比越大。那么,为什么又用“紧紧”呢?

可不可以去掉?这句话中的“裹”能不能换成“包”?

生:不行。

师:什么理由?

生:因为这是比喻张迎善的手,用“紧紧”、“裹”意思很深。第一,说明手很大,第二,写手很有力量,第三,这个人很热情。

师:太好了,你想得这么全面深刻,可见你真正做到读书“四到”了。

这一段用对比写手大,那么第17段用的什么方法写手大呢?

生;用数字。

师:用数字有什么好处?不用数字不是同样可以说明手大吗?比如说有同学作文时写大,说“很大很大”、“非常大”、“大得不得了”、“大得惊人”,这样写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七嘴八舌)太空洞、太笼统。

师:张迎善的手究竟有多大?先请大家把文具盒里的小尺子拿出来量量自己的手多大,把数字告诉我。长、宽、厚全量出来,算出张迎善的手比你的手大多少。

(学生量手,并随口报数字:长16厘米,厚1.2厘米……一片活跃。)

师:(把手伸出)请位同学给我量一量。(学生争着量教师的手,一位同学抢上讲台量教师的手。)

生: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一双手》课堂实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