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鼎湖山听泉》教案7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198

概要:1、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 2、请用横线在语段中画出能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 3、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听雨后的一点感受。(40字左右) 第一课时答案:一、1. ①zhào ②líng ③cóng ④mài ⑤chàng ⑥gǔ ⑦chà ⑧shè ⑨gòu ⑩yǎn 2.错别字:暇 寻 缆 炯 改正字: 遐 循 揽 迥二、【最新考题展示】 1.①鼎湖山多层次的泉声 ②作者在听泉时所产生的人生感悟 ③对鼎湖山泉水的由衷赞美 2.参考:①哺育人类,浇灌土地,水就是生命的源泉。②陶冶情操,开拓眼界,知识就是人类的导师。(所写句子必须与样句的句式特点相一致,内容健康即可) 3.我俯身听着……引我遐想。 4.①淅淅沥沥的雨声,犹如贝多芬的曲子般清脆美妙,我好像进入仙境,陶醉在雨水的歌唱之中。②雨是大自然孕育的小精灵,你听,滴滴嗒嗒的雨声,汇成一曲奇妙的钢琴曲,在这曲子之中,灵魂得到洗礼,得到升华,清新柔美的感觉遍布全身。③淅淅沥沥的雨声就像一曲轻音乐,让人陶醉,

《鼎湖山听泉》教案7,标签: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1、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
              
2、请用横线在语段中画出能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
              
3、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听雨后的一点感受。(40字左右) 
第一课时答案:
一、1. ①zhào ②líng ③cóng ④mài ⑤chàng ⑥gǔ ⑦chà ⑧shè ⑨gòu ⑩yǎn
    2.错别字:暇 寻 缆 炯 改正字: 遐 循 揽 迥
二、【最新考题展示】
    1.①鼎湖山多层次的泉声 ②作者在听泉时所产生的人生感悟 ③对鼎湖山泉水的由衷赞美
    2.参考:①哺育人类,浇灌土地,水就是生命的源泉。②陶冶情操,开拓眼界,知识就是人类的导师。(所写句子必须与样句的句式特点相一致,内容健康即可)
    3.我俯身听着……引我遐想。
    4.①淅淅沥沥的雨声,犹如贝多芬的曲子般清脆美妙,我好像进入仙境,陶醉在雨水的歌唱之中。②雨是大自然孕育的小精灵,你听,滴滴嗒嗒的雨声,汇成一曲奇妙的钢琴曲,在这曲子之中,灵魂得到洗礼,得到升华,清新柔美的感觉遍布全身。③淅淅沥沥的雨声就像一曲轻音乐,让人陶醉,引人遐想,它荡涤了人的心灵,净化了万物,还我们一个清新美丽的世界。
    (所写的感受可针对一种或几种雨声来写,要求:既要符合生活实际,又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和语言美,还要符合字数规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3)、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好在哪些地方?
二、口语训练:
口头作文:对校园中某种景物作具体有序而细致生动的描写。
三、导学读标:
1、导入新课:
2、明示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2)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3)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四、释疑解难: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五、精读探究:
1、本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
(1)请一位学生找出文中体现写作顺序的语句。

(2)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明确: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
(3)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明确:黄昏--晚饭后--夜间
2、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明确:先举喻体,再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
3、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全文重点写鼎湖山听泉,但庆云寺作为鼎湖山历史文化的象征,同时作为鼎湖山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有必要对它作简要的介绍,更何况庆云寺周围的美景,也是鼎湖山美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写庆云寺的这两节文字不能去掉.
4、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好在哪些地方?
明确:如“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中“沉甸甸”一词,极为细致地描写了雨后山林湿漉漉的情景。
又如“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泉声和钟声互相应答,此起彼伏的情景。
六、拓展延伸:
请发挥你的合理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具体细致而有序地描写一个观赏自然的情景,并抒写出你从这个情景中领悟到的哲理。2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行踪顺序:移步换景       泉声     乐声     多层次     景
       时间顺序                人生感悟                      理
       详略得当                灵魂                          情
       语言优美

七、达标检测:
(一)、阅读理解
①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②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1、①②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7》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