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正文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596

概要:7、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 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9、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答案:(一)1、B 2、背 摆放 酒杯 蔬菜 3、 ①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 ,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② 游人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标签: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7、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                
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9、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答案:
(一)1、B    2、背   摆放   酒杯    蔬菜   3、 ①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 ,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② 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 4、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5、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6、(潭)水和(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7、①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    8、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9、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综合学习与探究
主备人:灌南县第三中学蔡华东
执教人:      执教班级: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 对单元学习的内容作全面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2、 了解一些相关的古汉语知识,并能够灵活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单元内容,掌握相关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一些古汉语知识。
教学准备:投影仪(或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前先学
同学交流,共同探讨“综合学习与探究”的相关问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并作相应的记号。
二、释疑解难
   师生互动,解决课前预习的问题
第一题:
 每个时代都会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文人,这些人走上仕途后仍然关注人民疾苦,了解社会问题,研究历代兴亡,试图从中找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司马迁并不因为陈胜出身底层而忽略他的远大抱负,“五候将相宁有种乎”就是对天命的怀疑柳宗元一向关注民间疾苦,他写《捕蛇者说》是对朝廷横征暴敛的强烈控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表达了期望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陶渊明梦想世外桃源,流露出对安定、平等社会的向往。吴均神往自然,他的避巨思想,和陶渊明一样,是因为感受到现实社会的丑恶。
学了本单元的六篇文言文,每个学生都会从中得到启示。各人谈的然度、深度可能不同,但古代文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是其共同点,应从中感悟到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态度。
第二题:略。
第三题:
1.要:同“邀”,邀请。
2.反:同“返”,返回。
3.度(duó):推测。这样的意思,现代汉语多用复音词,如揣度、测度。
4.怜:爱怜,喜爱。现代汉语中是“可怜”“怜悯”的意思。
5.被:同“披”。
6.病:困苦不堪。现代汉语为“生病”。
7.景:日光。现代汉语中多为“风景”“景色”。
8.翼:鸟的翅膀。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翼然”在现代汉语中用得不多,但在书面语言中有也有用的,如朱自清《南京》:“燕子矶在长江里看,一片绝壁,危亭翼然,的确惊心动魄。”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含“翼”字的词语有“翼翅”“翼侧”“不翼而飞”等。
第四题:
1.陈胜是阳城人。“……者,……也”,是古汉语里常见的表示判断的句式;现代汉语里,判断句一般用动词“是”。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原句是个疑问句,疑问代词“谁”提到了介词“与”的前面;“谁与归”,按现代的句法,该是“与谁归”。
3.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在原句中,介宾短语“于途”“于树”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
4.(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原句是省略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后,意思更明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