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②课文引用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诗句出自 代文学家 的《陋室铭》。你还记得其中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句子吗?请写出来: 4、名句集锦:描写泉的古诗句:① —— (作者) (作品)② —— (作者) (作品)【初读感知】1、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听泉”,而不用“看泉”?答:原因一: 原因二: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表示时间的词语: — — 表示地点的词语:
《鼎湖山听泉》导学案,标签: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②课文引用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诗句出自 代文学家 的《陋室铭》。你还记得其中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句子吗?请写出来:
4、名句集锦:描写泉的古诗句:
① —— (作者) (作品)
② —— (作者) (作品)
【初读感知】1、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听泉”,而不用“看泉”?
答:原因一:
原因二: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表示时间的词语: — —
表示地点的词语: — — — —
本文的写作顺序: 顺序为主, 顺序为辅。这是采用 的写作手法。
【我的疑问】写下你预习后的问题和感受吧。
第 一 课 时
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导言】
【学习目标展示】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预习反馈】
【再读课文,点难拨疑】
1、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却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与众不同,这体现了本文的构思 。
2、题目中“听泉”二字是关键,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
3、课文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请用“泉”组一个词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每空限填一字)
4、课文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要点记录:
开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上一篇:《鼎湖山听泉》说课稿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