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囚绿记》创新教案教学设计14» 正文

《囚绿记》创新教案教学设计14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698

概要:思考: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学生讨论,结合背景) 明确: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三、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思考: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确: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要求学生结合背景去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探究(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①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答: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的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答:作

《囚绿记》创新教案教学设计14,标签: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思考: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讨论,结合背景)

明确: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三、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思考: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明确: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要求学生结合背景去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探究

(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①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答: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的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答:作者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的当然,这里的绿是一种象征或双关

③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答:表达我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

(让学生自由讨论、分析、组织语言表达)

(2)你认为作者在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可自由探讨、分析)

明确: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如: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五、品味语言

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语句值得我们去品析,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两句,加以分析

(可以从词语、修辞、表达方式、结构上去分析)

明确:(1)11~13段中,“我原打算七月尾……”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每天须得留心……终于在一天早解析:这里似在叙事,而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奈尽含其中

(2)“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解析: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3)比喻如:“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解析:要求回答两个问题:形式特点,即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情感意义要从全文所表达的感情出发考虑

答案:这句话运用形象的比喻,使“我”对绿色的爱恋之情可感化,真切地表达了“我”对绿色的焦渴、企盼

(4)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解析:几个动词的使用,后面连着几个形容词,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应该要注意这一点

答案:这是一句细腻的描写,“失去青苍”,“变成柔绿”进而又“变成嫩黄”,颜色的变化描写得很细致细致的描写来源于用心的观察,对于青藤颜色的变化,作者是一点一点、一刻一刻用心关注着,看着心爱的“绿”一点点消退,作者必定心焦如焚,心痛如割通过这句细腻的描写,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对青藤绿色渐消的心急和怜爱

(重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让学生自己去说,教者则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的分析)

六、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时的情感,对作品中的语言进行了赏析,希望同学们多读一读课文,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七、课后作业

完成作业纸

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语言:含蓄优美

           艺术手法: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上一页  [1] [2]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囚绿记》创新教案教学设计14》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