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教案教学设计2» 正文

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教案教学设计2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84

概要: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选文】纺线也需要技术。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摇车抽线配合恰当,成为熟练的技巧,可不简单,很需要下一番功夫。初学纺线,往往不知道劲往哪儿使。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了,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了,急得人满头大汗。性子躁一些的甚至为断头接不好而生纺车的气。可是关纺车什么事呢?尽管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一点也没有用,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直等到纺线的人心平气和了,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那仿佛不是用羊毛、棉花纺线,而是从毛卷里或者棉条里往外抽线。线是现成的,早就藏在毛卷里或者棉条里了。熟练的纺手趁着一线灯光或者朦胧的月色也能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从容自如。线绕在锭子上,线穗子一层一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这个时候,就连起初生过纺

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教案教学设计2,标签: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诵读欣赏

延安纺车抒怀

【选文】

纺线也需要技术。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成结。摇车抽线配合恰当,成为熟练的技巧,可不简单,很需要下一番功夫。初学纺线,往往不知道劲往哪儿使。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了,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了,急得人满头大汗。性子躁一些的甚至为断头接不好而生纺车的气。可是关纺车什么事呢?尽管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一点也没有用,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直等到纺线的人心平气和了,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那仿佛不是用羊毛、棉花纺线,而是从毛卷里或者棉条里往外抽线。线是现成的,早就藏在毛卷里或者棉条里了。熟练的纺手趁着一线灯光或者朦胧的月色也能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从容自如。线绕在锭子上,线穗子一层一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这个时候,就连起初生过纺车的气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那种感情,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

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站着纺线,步子有进有退,手臂尽量伸直,像“白鹤晾翅”,一抽线能拉得很长很长。这样气势最开阔,肢体最舒展,兴致高的时候,很难说那究竟是生产还是舞蹈。

——节选自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活动目标

1、用普通话反复诵读,音量适中,感情充沛,节奏感强,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感悟、背诵。

3、引导学生讨论精彩段的诵读方法及技巧,从而领悟作者所表露出来的思想情感。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

1

说到延安,你就会联想到哪些事物?

各抒己见

2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纺车就是延安光辉历史的见证。当时,有人编了首《纺车谣》:“小小的那个纺车呀吱扭扭地转,摇起了那个纺车纺线线。别看这纺车小呀,力量大无边。边区闹生产,打碎了敌人封锁线。毛主席号召哟呼啦转,自力那个更生闯难关。自己动手干哟,有吃又有穿。气得蒋介石,扑闪闪干瞪眼。”欣赏《延安纺车抒怀》,你会体会到那个时代延安军民的情怀。

聆听

·

资讯

1

交流作者信息

一身正气的文化名人——吴伯萧

吴伯萧,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82年8月10日病逝于北京。抗日战争期间创作了《潞安风物》、《冰州行》等大量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出版社付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文联委员、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他的散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影响广泛。吴伯萧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他身居高位而不谋私利,在北京工作多年,一直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经常和普通百姓一样,上下班挤公共汽车,他秉性耿直,对人诚恳,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吴伯萧同志作为一个有高尚情操、一身正气的文化名人,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交流、识记

2

轰轰烈烈的延安大生产运动

1942年,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我们陕甘宁边区,妄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的经济极端困难:没有衣服穿,没有鞋子穿,甚至没有饭吃,其他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军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连毛主席也种了一块地。结果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交流、了解

3

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1年 2月,吴伯箫1938到延安,参加了1941—1942年的“大生产运动”,1961年我国人民正面临着暂时困难、严重的困难考验着每一个人,作者勇敢面对,写了一组以回忆延安生活为题材的散文,多为艰苦奋斗,战胜  困难,发扬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和革命东观主义精神为基本主题,教育鼓舞人们发扬延安精神,战胜暂时困难。

交流、了解

·

1

这两段文字运用诗化的语言将平凡的纺线劳动写得充满诗意,字里行间充盈着因劳动而产生的喜悦之情。放声朗读这两段文字,看看这两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这种劳动的喜悦之情的?

【明确】第一段:写纺线成功的快乐。

        第二段:写纺线姿势的优美。

朗读、讨论、交流

2

纺线本是一种原始的手式劳动,是很辛苦的。但在作者的笔下,为何如此优美而快乐呢?

【点拨】作者把艰辛的芳线劳动写得如此轻松愉快,并非有意美化或夸张,因为在当时的延安,人们为解决自己生存和斗争的暂时困难,积极地投入到大生产运动,确实有着一种战斗的豪情,认识到了劳动的价值,人们从劳动中获得了物质享受所不能比拟的精神快乐。这两段描写正体现了延安人民“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革命精神。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教案教学设计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