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鱼我所欲也》学案9(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正文

《鱼我所欲也》学案9(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02-26 18:58:5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545

概要:鱼我所欲也一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解释翻译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1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 2、故患有

《鱼我所欲也》学案9(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标签: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鱼我所欲也

一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解释翻译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1归纳每段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第2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2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2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3 (1  )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www.88haoxue.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88haoxue.com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3)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4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课《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 [2]  下一页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鱼我所欲也》学案9(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