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引导学生学习用美的语言来表现景物的美。 五、 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春天的生机与稚嫩,夏天的茁壮与炎热,秋天的丰硕与肃杀,冬天的蕴藉与冷酷,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和特性展示于人们面前,引发我们无限的联想和感慨。请同学们分别说说四季的美。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三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分别描绘了四个季节美。带着同学们去课文里对比一下,我们感知的四季的美与课文中四季的美的区别在哪里。 (二)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 1.让学生阅读课文时,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⑴.学生分组,每一小组选择本组喜欢的课文去阅读,把本组感知的内容归纳总结。 ⑵.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读过的课文进行联象,把联想到的内容与下面的图片进行匹配。 (3).通过初读请说说春、夏、秋、冬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 <<春》来看,写春季可以从以下事物来表现季节特点:花、草、雨、风等景物; 《夏感》来看,写夏季可以从下列事物来表现季节特点:蝉、草、树
《走过四季》教案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标签: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引导学生学习用美的语言来表现景物的美。
五、 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春天的生机与稚嫩,夏天的茁壮与炎热,秋天的丰硕与肃杀,冬天的蕴藉与冷酷,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和特性展示于人们面前,引发我们无限的联想和感慨。请同学们分别说说四季的美。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三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分别描绘了四个季节美。带着同学们去课文里对比一下,我们感知的四季的美与课文中四季的美的区别在哪里。
(二)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
1.让学生阅读课文时,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⑴.学生分组,每一小组选择本组喜欢的课文去阅读,把本组感知的内容归纳总结。
⑵.出示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读过的课文进行联象,把联想到的内容与下面的图片进行匹配。
(3).通过初读请说说春、夏、秋、冬有哪些代表性的景物?
<<春》来看,写春季可以从以下事物来表现季节特点:花、草、雨、风等景物;
《夏感》来看,写夏季可以从下列事物来表现季节特点:蝉、草、树、色彩、人等;
《秋天》来看,可以从以下事物来表现季节特点:蟋蟀、露珠、霜、牧童与牛、丰收等景物;
《济南的冬天》来看,可以从下列事物表现季节特点:雪、阳光、水、冰、松、山等。
这样整合的好处是:引领学生读的进去(指文本),写的出来(写作)。
第二环节:朗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出喜欢的理由。
1. 结合具体的语句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文中的语言。
2. 通过精读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特征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语言这一维度来整合。即如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准确地表现景物特点。关键是这四篇课文当中的典型的比喻,拟人句的重组,整合。如:《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此句用了比喻。让学生体会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这样的例句有很多。《济南的冬天》中,如:小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可以让学生体会赏析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体现出想象的妙处。)
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通俗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比喻词“像”“像……一样”“似的”等来连接。这种比喻叫明喻。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②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刻含义?
③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④如果把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⑵.在此基础上来品读《济南的冬天》,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仔细揣摩下面几个句子,品味拟人的写法好在哪里:
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④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⑶.朗读《夏感》,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课文中三至五个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①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②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③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⑷.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⑸.有感情地朗读《秋天》,想想作者写景的次序,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②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③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2.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美景。分析下面语句,作者从哪方面进行描写?
⑴.“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
⑵.“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重点分析“响晴”的含义。
⑶.“轻飞慢舞的 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⑷.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第三环节:感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春》中领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对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
《夏感》一文中用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把我们带进一种美好的意境中。作者只是在描写这些景象吗?他还有什么内心的感觉、体验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