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教案10» 正文

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教案10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07

概要:月食月食的原理。在农历十五、十六,月亮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这时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时,应该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减弱得很少,不易察觉,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月食都发生在望(满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这和每逢朔不都出现日食是同样的道理。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因此,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每年月食最多发生3 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月食形成图月食的过程月食的过程分为 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五个阶段。初亏 :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标志月食开始。食既 :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西边缘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食甚 :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生光 :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复圆 :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于食甚时月轮边缘深入地球本影最远距离与月球

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教案10,标签: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月食

月食的原理。在农历十五、十六,月亮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这时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时,应该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减弱得很少,不易察觉,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月食都发生在望(满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这和每逢朔不都出现日食是同样的道理。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因此,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每年月食最多发生

3 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

月食形成图

月食的过程

月食的过程分为 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五个阶段。

初亏 :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标志月食开始。

食既 :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西边缘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

食甚 :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

生光 :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

复圆 :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

月球被食的程度叫“食分”,它等于食甚时月轮边缘深入地球本影最远距离与月球视经之比。

古时候,人们不懂得月食发生的科学道理,像害怕日食一样,对月食也心怀恐惧。外国有人传说, 16

世纪初,哥伦布航海到了南美洲的牙买加,与当地的土著人发生了冲突。哥伦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个墙角,断粮断水,情况十分危急。懂点天文知识的哥伦布知道这天晚上要发生月全食,就向土著人大喊,“再不拿食物来,就不给你们月光!”到了晚上,哥伦布的话应验了,果然没有了月光。土著人见状诚惶诚恐,赶快和哥伦布化干戈为玉帛。

公元前 2283 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月食记录是世界最早的月食记录,其次是中国公元前 1136

年的月食记录。月食现象一直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早在 1881 年前,中国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就弄清了月食原理。公元前 4

世纪,亚里土多德从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而推断地球是球形的。公元前 3 世纪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

(Aristarchus) 和公元前 2 世纪的伊巴谷 (Hipparchus)

都提出通过月食测定太阳一地球一月球系统的相对大小。伊巴谷还提出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同时观测月食,来测量地理经度。 2

世纪,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记录来研究月球运动,这种方法一直延用到今天。在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前,科学家一直通过观测月食来探索地球的大气结构。

月 相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

29.53 天, 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2、 月亮运行情况

月球以椭园轨道绕地球运转 . 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 .

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 周期 173 日。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

5 ° 09 。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 27.32166 日,正好是一个 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 .

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 . 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 .

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 59% 的月面 . 主要有以下原因: 1 .

在椭园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 2 . 白道与赤道的交角。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朔望月 29.53059

日;恒星月 27.32166 日。

3、 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1) 月亮的故事:

嫦娥奔月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

?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

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种说法是屈原(约前340椩记?78)《天问》的记载,说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

吴刚和桂花树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教案10》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