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一、课文学习,讨论以下问题 1、 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3、 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4、 这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束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5、 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6、 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讨论、总结明确: 1、 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观也”总结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2、 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突出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了比喻、夸张
《观潮》教案14,标签: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
一、课文学习,讨论以下问题
1、 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3、 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4、 这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束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5、 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6、 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讨论、总结明确:
1、 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观也”总结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2、 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突出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 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4、 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 “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6、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二、亮点探究 :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些句子是写什么阶段的潮?是如何写的?
明确: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5.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表现在哪里?
明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 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方面,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7.理解课文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的作用。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三、 总结全文: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看过钱塘江大潮吧,感受如何?(学生自由说)现在我们来学周密的《观潮》,看看宋代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样子?
上一篇:《在沙漠中心》课堂教学实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