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故乡》优质课教案16» 正文

《故乡》优质课教案16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71

概要:《故乡》教学设计山东临朐城关中学 刘一心【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⑵掌握小说的三要素。⑶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4)了解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⑵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3、情感目标: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教学重点:(1)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2)运用对比手法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能概述故事情节。【知识准备】学习有关小说的知识,导入新课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其中的主要要素是什么? 人物

《故乡》优质课教案16,标签: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故乡》教学设计

山东临朐城关中学  刘一心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社会现实。

⑵掌握小说的三要素。

⑶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4)了解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时代中的人物。

⑵ 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3、情感目标:

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使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人民生活才能幸福的道理,自觉地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教学重点:(1)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运用对比手法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能概述故事情节。

【知识准备】

学习有关小说的知识,导入新课

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其中的主要要素是什么?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形象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1)小说中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鱼虫等场景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有些环境描写还有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板书),以前还学过他的哪篇小说?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集:

1、小说集:《呐喊》、《彷徨》

2、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3、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5、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风筝》(选自《野草》)

简介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和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

1、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记住字音、字形

阴晦(huì)   瓦楞(léng)   胯(kuà)下   獾(huān)   秕(bǐ)谷   

鹁鸪(bō)(gū)   髀(bì   嗤(chī)笑   絮絮(xù)   瑟(sè)索  

蜷(quán)缩   寒噤(jìn)   折(shé)本    惘(wǎng)然   恣睢(zì)(suī)   潺潺(chán)   黛(dài)色   愕(è)然   五行(xíng)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既然 间或  阴晦  萧索  愕然  鄙夷  惘然  隔膜  展转  恣睢 嗤笑

【合作探究】(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文章段落层次,列出内容要点(注意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2)说说、议议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3)明确组材顺序和线索

问题:上述内容按什么顺序来写?又以什么线索贯穿全文?

顺序: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

线索:“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知识梳理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些什么启发?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故乡》优质课教案16》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