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隆中对》表格式教案12» 正文

《隆中对》表格式教案12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02

概要: (3)论荆、益二州:曹操既不可争,孙权又不可图,为刘备计,出路究竟何在呢?于是诸葛亮就着眼于另外两个地盘:荆州和益州荆州是刘备目前栖身的地方,刘备在患难之际投奔刘表,受到上宾的礼遇,所以诸葛亮在分析了荆州的地理形势、物资条件,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证明完全正确,就在下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荆州,以后曹、孙、刘三方为争夺荆州,发生过多次纠纷和战争),而其主又无能之后,用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荆州可取,失良机(“此殆天……岂有意乎?”)的结论最后分析益州益州和荆州不同,荆州是四通八达的军事要地,易于攻敌,也易于受敌;益州是天府之国,是最理想的根据地所以诸葛亮着重指出它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饶,是“天府之土”,并举汉的始祖刘邦的史实作证,又指出刘璋昏庸懦弱,与张鲁不和,且不知存恤国力民力,因此政权不稳,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这里,结论——是建立帝业的理想根据地,又有可乘之机——虽未明确提出,但不言而喻了 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

《隆中对》表格式教案12,标签: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3)论荆、益二州:曹操既不可争,孙权又不可图,为刘备计,出路究竟何在呢?于是诸葛亮就着眼于另外两个地盘:荆州和益州荆州是刘备目前栖身的地方,刘备在患难之际投奔刘表,受到上宾的礼遇,所以诸葛亮在分析了荆州的地理形势、物资条件,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证明完全正确,就在下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荆州,以后曹、孙、刘三方为争夺荆州,发生过多次纠纷和战争),而其主又无能之后,用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荆州可取,失良机(“此殆天……岂有意乎?”)的结论最后分析益州益州和荆州不同,荆州是四通八达的军事要地,易于攻敌,也易于受敌;益州是天府之国,是最理想的根据地所以诸葛亮着重指出它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饶,是“天府之土”,并举汉的始祖刘邦的史实作证,又指出刘璋昏庸懦弱,与张鲁不和,且不知存恤国力民力,因此政权不稳,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这里,结论——是建立帝业的理想根据地,又有可乘之机——虽未明确提出,但不言而喻了

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3.小结这一部分

在这段对策里,年仅27岁的诸葛亮,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今后将会出现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为刘备规划了战略决策,以后事态的发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对策的预言这就充分显示了这位青年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见识和非凡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赞助,就不能成就他以后的霸业当然,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和规划,是他密切注意时局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观察和研究时局的动态和发展的结果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

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空城计、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三顾茅庐

公元199年,刘备起兵徐州攻打曹操而败,依附袁绍,不久袁绍在官渡一战中又败给了曹军,刘备去荆州投奔刘表却被疑忌,走投无路之际,刘备竭力搜求人才,为建功立业作准备207年经徐庶介绍,刘备去请隐居在隆中草舍的诸葛亮出来运筹划策,去了三次才见到

听读

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齐读课文

翻译课文

积累重点提示的词和句子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

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

(2)论孙权:孙权是刘备另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也是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为外援的惟一对象孙吴方面政权巩固(“已历三世”——孙坚、孙策、孙权),地理条件优越(“据有江东”,“国险”),人心归附(“民附”,“贤能为之用”),由此得出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高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隆中对》表格式教案1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