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1. 文章述及鲁迅对“二十四史”和“野史”的的看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史”涂饰太厚,废话太多,而“野史”更真实可信。 B. “二十四史”涂饰太厚,废话太多,而“野史”虽不免讹传,但真实可信。 C. “二十四史”涂饰太厚,废话太多,不过尚有实情,但“野史”更真实可信。 D. “二十四史”涂饰太厚,废话太多,但尚有实情,“野史”更真实可信,虽不免讹传。 12. 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30个字) 答: 四.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18分) 传记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学。在理论上,我也承认那些飞腾的想像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位置。可是实际上,我总偏爱那些事实气味比较浓重的作品。在那里,我仿佛更能够接触到一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但是,传记所取材的人物和作家写作的态度方法,是很不一致的。有些传记作品中的人物,只叫我们钦敬,甚至于只叫我们畏惧。他不叫我们怜爱,不叫我们反省。在罗曼·罗兰的传记中,许多人物,虽然性格十分差异——例如米开朗琪罗,既不和贝多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标签: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11. 文章述及鲁迅对“二十四史”和“野史”的的看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四史”涂饰太厚,废话太多,而“野史”更真实可信。
B. “二十四史”涂饰太厚,废话太多,而“野史”虽不免讹传,但真实可信。
C. “二十四史”涂饰太厚,废话太多,不过尚有实情,但“野史”更真实可信。
D. “二十四史”涂饰太厚,废话太多,但尚有实情,“野史”更真实可信,虽不免讹传。
12. 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30个字)
答:
四.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18分)
传记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学。在理论上,我也承认那些飞腾的想像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位置。可是实际上,我总偏爱那些事实气味比较浓重的作品。在那里,我仿佛更能够接触到一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但是,传记所取材的人物和作家写作的态度方法,是很不一致的。有些传记作品中的人物,只叫我们钦敬,甚至于只叫我们畏惧。他不叫我们怜爱,不叫我们反省。在罗曼·罗兰的传记中,许多人物,虽然性格十分差异——例如米开朗琪罗,既不和贝多芬相近,也和米勒有着分别——于是,读了总叫人感动、反省和振奋。像贝多芬那种坚强、泼辣而又富于人情的人物,他震撼和扶掖我们,不用多说了。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特别是米氏,都是具有很大弱点的人,可是我们在传记里和他们接触,却感奋地分了他们的痛苦、失败,同时也分了他们的诚挚和成功。我们的生命和他们的差不多融成一片,决不是“枕着他们休息一会”而已。有些传记叫我们读了,只深深赞叹着作者艺术的高妙,可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行动,却不怎样兴起重大的关心。我们只做了一回人生的旁观者和艺术的鉴赏者。这种性质的传记,现代并不少。像莫里哀那样的名手,他的作品多少也要叫我发生这种感觉。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分别是属于另一种类的。它不是没有艺术的威力,而是这种威力在显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之后,自己躲藏了起来。它不要叫自己浮泛在读者的意识上——因为这样会妨碍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交感融会。这正是蒙庄所说的“得鱼忘筌”的境界,第一流的艺术家要叫读者经由作品直接地去“关心参与”活的人生。叫人只停留在他们艺术的戏法前的而不过是那些搔首弄姿的小家罢了。真正的艺术应该超越艺术。
严格说来,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自然并没有达到传记文学应该到达的理想地步。例如他对于那些伟大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等,就没有给予比较深入的分析——特别是社会学的分析,而这在我们看来是相当重要的。可是,他另一方面的成功太伟大了,以至于叫人对于这种缺点也觉得并不怎样要紧。
(节选自钟敬文《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13. 文中“枕着他们休息一会”一句的含意,正确的解说是什么?请用不超过15字概括出来。
14. “这正是蒙庄所说的‘得鱼忘筌’的境界”一句,“得鱼忘筌”具体指何种境界?(不超过35字)
15. 本文作者实际上谈到了三类传记,简要概括每类传记特点。头两类限在20字以内作答,第三类限在25字以内作答。
16. 作者认为罗曼·罗兰“另一方面的成功太伟大了”,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限在15字以内作答)
17.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和( )。
A. 真正的艺术要求形式服从内容,二者和谐统一的。
B. “飞腾的想像”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只有理论的意义。
C. 优秀的名人传记能同时使人参与人生却并非不要艺术鉴赏。
D. 罗曼·罗兰是第一流的艺术家,他的名人传记却并不尽如人意。
E. 作者告诉人们,“事实气味比较浓重”的传记作品,有些缺点也不要紧。
F. 文章采用了分类与比较的手法,表明了作者对所评传记的充分肯定。
【试题答案】
一.
1. 答: 渲染环境的阴森、凄凉。
2. 答:作者描写了一个阴森、冷寂的环境,暗示了自己的救国之梦破灭后,内心的失望、寂寞和悲哀。
3. “铁屋子”比喻黑暗的社会现实;“熟睡的人们”比喻麻木的国民;“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觉醒了的革命先驱。
观点为:作者认为与其让人们清醒地看到却无力挽救行将灭亡的局面,不如让人们在麻木中灭亡,所以作者不主张唤醒民众起来斗争。
二.
4. D
5.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6. A
(析:前一分句是说“呐喊当然须听将令”,后一分句是讲“因为那时的主将不主张消极,所以我不恤用曲笔,在瑜儿的坟上平添花环,也不叙单四嫂子没有梦见儿子”;此题的关键在于能看出后一分句是倒装的因果句,而“听将令”与“不恤用曲笔”并非因果关系。)
7. B
三.
8. C 9. B 10. B 11. D
12. 鲁迅提倡读史,尤重“野史”“杂说”,并主张读史与研究现状相联。
四.
13. 答:把名人传记作为生活的消遣品。
14. 答:使读者经由作品直接去“关心人生”,而忘记了是在欣赏作品。
15. 第一类:使人钦敬、畏惧而不能产生怜爱和反省。第二类:用高超的艺术威力使读者经由作品直接去关心参与活的人生。
第三类:有些传记叫我们读了,只深深赞叹着作者艺术的高妙,可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行动,却不怎样兴起重大的关心。
16. 答:写出了真实的生命和真实的人生。
17. B、E
上一页 [1] [2] [3]
Tag:高一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一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