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拿来主义教案

[02-26 22:56:0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二册语文教案   阅读:68193

概要:拿来主义课时计划 第1课时 (总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类似相声艺术中的“抓哏”、“系包袱”的方式,声言学生正在使用的某些学习用品是从商店里“拿来”的,而某些用品又是商店从国内外企业“拿来”的;在改革、开放之时,许多方面我们提倡实行“拿来主义”。在学生纳闷并急起欲辩之时,让他明白这里所说的“拿来”与“拿来主义”与平时作“偷窃”解的“拿来”含义是不同的(自然解题):“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拿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引入本文。 二、介绍背景: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

拿来主义教案,标签:人教版高二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拿来主义  

课时计划  第1课时 (总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类似相声艺术中的“抓哏”、“系包袱”的方式,声言学生正在使用的某些学习用品是从商店里“拿来”的,而某些用品又是商店从国内外企业“拿来”的;在改革、开放之时,许多方面我们提倡实行“拿来主义”。在学生纳闷并急起欲辩之时,让他明白这里所说的“拿来”与“拿来主义”与平时作“偷窃”解的“拿来”含义是不同的(自然解题):“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拿来”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引入本文。   

二、介绍背景: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此文,提出了“八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三、指导学生复读课文:     

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     

问题:1“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2课文的第五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承上启下)     

提示:前四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之的危害性。后五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之。    

四、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1、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带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卖国,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即,破“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     

问:因此,文章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呢?    

讨论明确: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小结:     

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就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政府在“学”上实行“送去    

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送去”之外,还要“拿来”!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消化生字生词。   

    

《拿来主义》  课时计划  第2课时 (总第16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教学    

重点难点:    

1、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略)     

二、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要求: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问:第一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讨论明确:A、这一句,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因为其实质是什么都是“送去主义”。B、三个“送”的事例:先送古董,没回音;再送古画、新画,“发扬国光”;最后送“梅兰芳”。(注意:作者的矛头并不是对人。)     

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A、“抛来”指那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带不良动机;B“抛给”指有目的带恶意地输出。   

三、研读第二部分:     

要求: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指名朗读5、6、7段,注意对吝啬、髓、蹩的正音。     

问:第五段中哪些词语有讽刺意味?     

明确:“摩登”、“时髦”--“…什么都成了送去主义”;“吝啬”--“丰富”、“大度”     

问:第六段的“送来”和“拿来”有何区别?     

明确:A、“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掠夺,同“抛给”;     

[1] [2]  下一页


Tag:高二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二册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