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背诵补充的两首《乙亥杂诗》; 2、背诵课文的第一节。 二、新课学习:1、龚自珍生活在满清末世,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对统治者扼杀人才、禁勉锢思想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强烈地呼吁社会改革与个性解放,殷切地希望统治者能“不拘一格降人才”,《病梅馆记》就写作于这样一个时代。(1)文章中的“梅”的意义显然不仅仅是一种植物了,它象征着什么呢? ——明确:文章中的“梅”象征着人才。 (2)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明确:梅
《病梅馆记》教学设计及译文,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补充的两首《乙亥杂诗》;
2、背诵课文的第一节。
二、新课学习:
1、龚自珍生活在满清末世,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对统治者扼杀人才、禁勉锢思想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强烈地呼吁社会改革与个性解放,殷切地希望统治者能“不拘一格降人才”,《病梅馆记》就写作于这样一个时代。
(1)文章中的“梅”的意义显然不仅仅是一种植物了,它象征着什么呢?
——明确:文章中的“梅”象征着人才。
(2)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
——明确:梅之产地多,“皆”字暗示产梅之盛,这些比喻天下人才多。
(3)梅的病态是什么?象征了什么?
——明确:曲、欹、疏
象征对人格的扭曲。
(4)将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的评梅标准,实则是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病态标准。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当局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委曲、邪侫、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
(5)“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却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们心中虽默许这一标准,却不敢喊出来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天下之梅”,实际是不敢把内心险恶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来。
(6)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的具体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7)目睹梅的病态,作者发出了“誓疗”的决心,具体是怎样疗梅的呢?
——明确:A、先有行动:购梅、辟馆;
B、具体办法:纵、顺、埋、解、复、全
(困难与苦衷:来自文人画士的垢厉,暇日与闲田不多,身单力薄)
C、态度愿望:不怕打击,置垢厉与度外;穷其后半生,将疗梅事业进行到底。 其勇气、其魄力、其意志,令人钦佩、令人敬慕。
这里的“必”与上文的“誓”呼应,表达了作者疗梅必见成效才罢休的决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无不表现作者追求个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这也正是他民主主义启蒙思想的体现。
(8)文章结尾用一长句有力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明确:在黑暗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作者有“疗梅”的决心却自责能力渺小,以感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变革现实,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爱惜人才、培养人才,这几点是有积极意义的,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这种抱负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坚持战斗,为改造社会奋斗不息的决心。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明确:
梅——人才;
病梅——畸形人才;
文人画士——清朝统治者。
作者谴责摧残梅花的举动,实际上抒发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与痛恨,表达了要求改革的心情。
上一篇: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案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