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时间 2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迁移导入 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日里我们看到了的壮丽;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风中,我们觉察到了秋的悲凉;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秋雨里,我们听到了秋的凄苦……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在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故都的秋景。二、听朗诵,正字音,研读文本。<一>、听朗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一等奖),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迁移导入
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日里我们看到了的壮丽;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风中,我们觉察到了秋的悲凉;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秋雨里,我们听到了秋的凄苦……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在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故都的秋景。
二、听朗诵,正字音,研读文本。
<一>、听朗诵,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故都的秋景?
(明确:3段牵牛花,4段槐树,5段秋蝉,6—10段秋雨,11段果树。)
<二>、作者对这些秋景进行了怎样具体的描绘?
1、观秋色
师: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师: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师:我们知道,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落寞。(明确:冷清、落寞)
师: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透出的是落寞悲凉的心情。)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2、听秋声
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
师: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
(明确: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师: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
师: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
3、品秋味
师: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处在这样目之所见都是破屋、驯鸽、牵牛花的蓝朵等这样的冷色彩与景物、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三>、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之特点呢?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笔
写两个与秋有关的句子
三、布置作业:
1、秋非北方独有,作者在文中也写到了南方的秋,请同学们在课下找出作者对南方的秋的描写,看看南方、北方的秋有何不同?
2、思考课文第14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在对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之秋味的?
上一篇:《孔雀东南飞》《诗三首》复习学案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