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参» 正文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参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四册语文教案   阅读:68935

概要: 初读课文,会以为作者只是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渲染自己对过去某件事的感慨之情。其实,作者通过“这一个”反映“这一类”,“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文章的字里行间滚沸着的是作者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激情。作者对人类与自然这一永恒的话题的认识是建筑在“珍爱生命”的基础上的。文章满怀热情地描写红柳面对“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赞颂它在“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源于作者对红柳那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的钦佩。因此,当司务长要砍伐红柳时,“我”便发出了“它是活的,它有生命”的呐喊。这是作者心灵深处发出的呐喊。是的,红柳是有生命的,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它顽强地生长着,用自己生命所蕴积的力量,给寂寥的高原雪域带来生命的绿色,用它那如同冰山一般的强大根系,“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牢牢地固住流沙,制服了这个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它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了贡献,最后又为人类的生存献出了一切。如此可爱的生灵,不值得人类珍惜吗? 文中浸透着一种沉重的悲哀。说它沉重,不仅因为人们用尽各种手段,包括“高技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参,标签: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初读课文,会以为作者只是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渲染自己对过去某件事的感慨之情。其实,作者通过“这一个”反映“这一类”,“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文章的字里行间滚沸着的是作者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激情。作者对人类与自然这一永恒的话题的认识是建筑在“珍爱生命”的基础上的。文章满怀热情地描写红柳面对“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赞颂它在“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源于作者对红柳那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的钦佩。因此,当司务长要砍伐红柳时,“我”便发出了“它是活的,它有生命”的呐喊。这是作者心灵深处发出的呐喊。是的,红柳是有生命的,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它顽强地生长着,用自己生命所蕴积的力量,给寂寥的高原雪域带来生命的绿色,用它那如同冰山一般的强大根系,“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牢牢地固住流沙,制服了这个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它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了贡献,最后又为人类的生存献出了一切。如此可爱的生灵,不值得人类珍惜吗?

    文中浸透着一种沉重的悲哀。说它沉重,不仅因为人们用尽各种手段,包括“高技术的法子”,亲手破坏了自己生存的环境,更在于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而我们又不能把责任全归在他们身上。从根本上说,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必须面临的问题。作者最后将目光凝聚在这一人人关心,却未必人人都能做出正确回答的现实问题上。这是一种历史的反思,也是一种现实的感悟,是作者用自己的心去观察、去体悟的结果。它辐射出触动人的灵魂的冲击波,给读者留下深深思索的天地。

    3.语言流畅隽永,蕴藉含蓄。娓娓的叙述、入微的描写、深刻的议论、大胆的想象、酣畅的抒情融为一体。

    文章令人回味再三的艺术魅力,来自于隐而不露、冷峻的叙事风格。作者依着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将自己全部的激情蕴含于平静的叙述之中,使文章的形象性、思辨性和哲理性三者完整一体地交融起来。

    课文对红柳的描写十分出色。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仅描绘了红柳的外形,而且还刻画出红柳的精神。如“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这些富有立体感的语言,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描绘了红柳在冰峰林立的高原上迎雪斗霜、傲然不屈的形象,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歌颂,对保护生存环境,让生命自然流淌的呼唤。

    课文的结尾很有特色。它的妙处不在于把话说完,而是或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构筑一个个具体的形象,让读者去想象去品味;或提出一个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让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多么大胆的想象!多么伤心的比喻!多么触目惊心的形象!“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作者呼唤、寻找的难道仅仅是红柳和黄沙?!绚丽纷繁的大干世界,同人类社会竟然存在着那么微妙的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文章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是广阔的思维空间。

    关于练习

    一  教学设计>设计本题意在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记叙文中描写的特点和作用。课文中描写红柳的句子主要在第2、11、14自然段中。参考答案:

    1.作者按“树干一树叶一树根”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红柳。描写的重点是红柳的根,以突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它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作出的贡献。

    2.红柳与冰山的相似之处是:它们伟大的力量都埋在地下。把红柳比作冰山意在突出红柳强大的根系,赞美红柳的伟大力量以及它对固定流沙所作出的贡献。

    二  这道题有一定的开放度,答题时不强求答案统一,学生能找出有关的比喻句,说出喜欢的道理就可以。文中的比喻句有不少,比较典型的有下边这些:

    1.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2.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3.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4.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三  本题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揣摩能力。参考答案:

    1.“不可思议”表明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暗示了红柳在高原中的珍贵。

    2.“必”和“永”字从侧面写出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为下文埋下伏笔。

    3.“昂然”写出了红柳无所畏惧的神态,突出了红柳在荒漠中傲然不屈的形象。

    四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训练学生比较和拓展的能力,答题时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文学硕士。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约200万字。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上一页  [1] [2] 


Tag:高四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四册语文教案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参》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