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教学要求 一 运用对照和比较的方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二 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阅读指导 这是一篇耐人咀嚼的文章。文章不长,却能使人一下子就怦然心动,更使人长久地穆然沉思。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多体会,并与《森林写意》一文比较阅读。教学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意蕴。首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红柳的句子,反复朗读,初步感受红柳强大的生命力、不屈的精神和它对于人类的贡献。可教学设计>设计下边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①作者为什么要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②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之处?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然后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挖掘红柳树的句子和段落,进一步从侧面了解红柳的顽强性格,初步感受文章蕴含于“挖红柳”这一事件的深刻含义。 阅读这部分内容要解决下边两个问题:①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账”的过程有什么用意?②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
《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参,标签: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教学要求
一 运用对照和比较的方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二 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
阅读指导
这是一篇耐人咀嚼的文章。文章不长,却能使人一下子就怦然心动,更使人长久地穆然沉思。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多体会,并与《森林写意》一文比较阅读。教学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意蕴。首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红柳的句子,反复朗读,初步感受红柳强大的生命力、不屈的精神和它对于人类的贡献。可教学设计>设计下边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①作者为什么要写红柳丛“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②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之处?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然后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挖掘红柳树的句子和段落,进一步从侧面了解红柳的顽强性格,初步感受文章蕴含于“挖红柳”这一事件的深刻含义。
阅读这部分内容要解决下边两个问题:①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账”的过程有什么用意?②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
第二步指导学生从构思立意的角度与《森林写意》一文相比较。
本文和《森林写意》一文都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两篇文章的主题是一致的。但《森林写意》是全景式地来表现作者对森林的思考,辐射面很宽,结构很活泼,“写意”的味道很浓;本文则从一个典型事件入手,由一点向纵深开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两篇文章的主题、构思、取材、观察和思考的角度这些重点进行比较,让他们体会两篇文章的不同特色。
第三步首先指导学生揣摩和品味关键句子,理解文章深刻的含义,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阅读时要重点抓住文章的标题和结尾,要求学生结合全文的内容体会标题和结尾的深刻含义。 然后指导学生比较两篇课文的语言。《森林写意》用简洁而凝重的文字传递知识、发表议论,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自然融合;本文则是用冷峻而极具穿透力的语言讲述故事,奇特的比喻、细致的描写,有着强烈的感染效果。阅读时要让学生揣摩、品味、分析、比较。
下边对文章的分析供指导阅读时参考。
1.文章深刻的思想蕴含在平平常常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将颂歌唱得平静,将悲歌唱得深沉。
文章涉及的是人类与自然的话题,但作者并没有明说,而是顺着时间顺序,向读者叙述了一个30年前的故事:一队浩浩荡荡的士兵,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雪域,餐风宿露,用铁锨、镐头、斧子甚至炸药对付离太阳最近的唯一的绿树——红柳。作者娓娓道来,或粗线条勾勒,或侧面暗示,或工笔白描,或浓如泼墨,没有激烈的言辞,极其平静地向人们展示了这一段生活经历。然而平静中蕴含着不平静。首先,作者对红柳的美的内涵进行了多方位的观照。红柳外表的美是在一个广阔壮观的背景下展示的。“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一片红柳丛“昂然立着”。“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里,“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交代了红柳丛生长的环境,展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全文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从视觉上看,白茫茫一片无边无垠,给人以辽阔和雄壮的美感,在它的映衬下,红柳树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就显得格外地醒目。从生态环境看,“酷寒和缺氧”突出了红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树生长的不易,暗示了红柳树在高原雪域中的珍贵。句中“微笑”一词用得极好,它写活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它那顽强的生命力。
对红柳树内在力量的观照和透视是逐渐展开、逐步深入的。作者把红柳比作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它那强大的根系,“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会喷发出“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作者从红柳树内在的体量和力量来透视,既是赞美红柳的顽强生命力和伟大力量,更是为写砍伐红柳作伏笔,突出其悲剧效果。因而作者在叙述中十分自然地引出红柳的功绩:“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这几句似乎是漫不经心、信手拈来的,但没有这些句子,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就截然不同了。
如果文章仅仅赞美红柳的顽强生命力和伟大力量,那就未免太流于一般了。因此,文章着力描写的是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挖掘红柳树是在一个充满喜剧效果的场面描写中开始的。司务长和“我”算账,一副义正辞严的样子,作者连用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说话时理直气壮的情态。文章的妙笔就在这里。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雪域中挖掉那唯一的能固住流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这无疑是一出惨痛的悲剧,它的可悲,不仅在于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环境,更在于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这一深刻的思想,文章并没有明白地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平平常常的叙述之中,让人们在笑过之后回味这苦涩的眼泪和深深的无奈。
接着,作者便极力描写挖红柳根那“很可怕的工作量”。“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把树根“一一斩断”,后来“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又是很平静的叙述,似乎没带什么感情色彩,细细品味,却悲从中来。人们所花的力气愈大,所使用的工具愈先进,其悲剧效果便愈强。只是作者将这支悲歌尽量唱得平静、坦然罢了。
文章的结尾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连续地发问,“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给了人们一种警钟长鸣的永久记忆。
总之,课文平淡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寓意,因而读者可随机触发,引出千种万种的联想与感慨,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抒情天地。
2.作者极力超越个人的情感经验,用一种普遍的超时空的情感去观察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升华为对社会的成熟的思考,显示了一种平静的成熟。
上一篇:《离太阳最近的树》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