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茶馆》教案7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四册语文教案   阅读:68123

概要: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在这个剧本中特别突出。简短的台词,儿化词语的运用,地道的北京方言等,使作品更具特色,也更真实。解题指导一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注意揣摩人物的语言,透过语言理解人物,力求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老板,是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他精明、干练、自私、圆滑、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对于逃难的饥民,他口气强硬,没有一丝怜悯,透露出他的自私,看不起穷苦的老百姓。对于大兵、警察、特务等,他极力讨好,巧于应付,不敢有半点得罪,圆滑而富于混世经验。对于唐铁嘴之流,他虽然从心眼里厌恶,看不起,但仍然笑脸相迎,甚至白送上一碗茶喝,等等。朗读时应认真体会他对不同人的不同语气。二 剧本中的语言往往有丰富的潜台词,阅读时应该能够透过语言的表层含义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1.“硕果”一般比喻巨大的成绩。把一个在社会中微不足道的茶馆的存在说成“硕果”,是大词小用,暗示当时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透露出黑暗的现实。2.帝制虽然改了,但“国事”却如潮水无情地涌来:军阀开战、饥民逃难、兵警横行,等等,这一切使得王利发的茶馆日益陷入窘境。他把“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

《茶馆》教案7,标签: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在这个剧本中特别突出。简短的台词,儿化词语的运用,地道的北京方言等,使作品更具特色,也更真实。

解题指导

一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注意揣摩人物的语言,透过语言理解人物,力求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老板,是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他精明、干练、自私、圆滑、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对于逃难的饥民,他口气强硬,没有一丝怜悯,透露出他的自私,看不起穷苦的老百姓。对于大兵、警察、特务等,他极力讨好,巧于应付,不敢有半点得罪,圆滑而富于混世经验。对于唐铁嘴之流,他虽然从心眼里厌恶,看不起,但仍然笑脸相迎,甚至白送上一碗茶喝,等等。朗读时应认真体会他对不同人的不同语气。

二 剧本中的语言往往有丰富的潜台词,阅读时应该能够透过语言的表层含义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1.“硕果”一般比喻巨大的成绩。把一个在社会中微不足道的茶馆的存在说成“硕果”,是大词小用,暗示当时社会有价值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透露出黑暗的现实。

2.帝制虽然改了,但“国事”却如潮水无情地涌来:军阀开战、饥民逃难、兵警横行,等等,这一切使得王利发的茶馆日益陷入窘境。他把“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越来越大,透露出他对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他不想因茶客谈国事而受牵连、影响茶馆生存的心理。

3.这里是谐音双关。用“凉”谐“良”,表明了李三内心的困苦、凄凉和对王利发的不满。

4.松二爷是旗人,在他心里,鸟比他自己还重要,让人觉得又可笑又可怜。但在可笑的背后,却又使人感到心酸:一个能写会算的人,却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还要靠鸟儿作为自己活下去的寄托。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使然。

5.同样是“意思”,但前后含义不同:“那点意思”是要钱的委婉说法,“不好意思”是指钱太少,说不过去;实际是暗示王利发不要给得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表现了说话者无耻、无赖的流氓本性。

三这个剧本重点不是塑造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的形象,而是力图通过某一类或某几类人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因此,欣赏剧本时应该着重体会人物与时代的关系,看看剧本是如何通过人物反映时代的。

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具体的矛盾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各自按着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性格在说话、在活动,但这些话、这些活动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比如课文开头李三的抱怨,明着是在抱怨“改良”、抱怨王利发,实际上是社会使然,因为“改良”本身就暗示着社会对茶馆生存的巨大影响。又如报童来卖报,王利发问:“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这一问,正折射出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而作为茶馆掌柜的王利发是多么盼望社会太平,自己能安安稳稳地赚钱发家呀!再如唐铁嘴的改抽“白面儿”的一席话,恰好透露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因此,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写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罪恶又无处不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

四 结合有关对话和情节,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茶馆来反映社会的。也可与鲁迅小说《药》对茶馆中茶客的描写作比较分析,看看不同的作者是怎样通过相似的情节来反映不同的社会的。

教学建议

一 《茶馆》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也没有贯穿全剧的统一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指导学生赏析课文时,不要硬性地去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只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本文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弄清本文特殊的矛盾冲突,整体欣赏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二 可把朗读和分析王利发这个人物形象结合起来。他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采用不同的语气,要注意读出区别。

三 要注意台词的动作性。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还要注意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课文中许多语言都不限于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四 有条件的,可以阅读整部剧本,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所展示的人民与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可以组织学生看话剧或电影。

有关资料

一 老舍的戏剧创作

老舍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早年以写小说为主,中年写小说、杂文,也写剧本,晚年则以剧本为多,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有两次高潮。第一次是抗战爆发以后。这时他南下武汉,辗转于四川、江西、山西等地,主持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成了文艺界的组织者和活动家。抗战八年,他先后写下《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张自忠》《大地龙蛇》等十几个剧本,弘扬爱国精神,歌颂爱国将领,鞭挞社会的丑恶,宣传抗日救国等,为抗战文艺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次高潮是全国解放以后。这期间他担任了很多社会工作,但仍坚持创作,话剧成为他的主要创作形式。主要作品有《龙须沟》《茶馆》《方珍珠》《女店员》《西望长安》等,以极大的热情歌颂解放后的新中国,歌颂新的生活。在老舍的全部剧作中,《茶馆》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也最能体现他的创作风格。1951年,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二 第一、三幕剧情简介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高四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四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四册语文教案

上一篇:《茶馆》教案8

》《《茶馆》教案7》相关文章